《八月十五月夜》是我国第一首咏中秋月的诗。这是诗人杜甫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唐)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拼音版 2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拼音版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时的作品。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运用这一典故?答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题解】 这组诗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之后所作,这是一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中秋满月来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采用了反衬手法,...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唐代: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很多人一样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后来避乱蜀中,终于可以稍微喘一口气。离家万里,很多亲人无法相见,又恰逢中秋佳节,诗人的心境更是惆怅。诗人不怕吃苦...
【题目】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 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这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晚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一首诗中,杜甫用满月和明镜比喻自己的心情,感叹归心似箭,却无法回家。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