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人分别从哪...
这首诗,几乎就是隔空对杜牧的回应,而且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似乎王安石在对杜牧说:你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即便项羽回到江东,江东子弟是否愿意再次跟随项羽,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杜牧的分析,偏向感性,那么王安石的分析,就更像是理性的议论。这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回应杜牧的一首作品,可以说独具慧眼。
王安石是大政治家,他曾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剖析了项羽自刎乌江、不回江东的事件。他指出,多年征战,将士疲惫,所以听到四面楚歌时,才会军心瓦解,不战自溃。纵然项羽重返江东,当年的八千子弟都已葬身汉地,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已失民心,谁还愿意再跟随他卷土重来呢?杜牧以军事家的...
此时的王安石,在朝中有点声望。但距离他往后独揽大权操持国政,这点地位还不够。所以此时的他还在积淀。他愿意,也只愿意把项羽的结局当作一件政事去分析,并不想去谈什么苍生与情怀。他用反问去讽刺当初劝项羽渡江的乌江亭长,也否定了杜牧珍视的国家大局的渺茫希望。在写作《乌江亭》的那一瞬间,王安石只是一个...
【对项羽自刎,杜牧与王安石看法不同】唐代杜牧曾到项羽自刎的“乌江亭”题了首《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大可不必自杀。公元1054年,33岁的...
王安石与杜牧两首诗,从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观点,可谓是针锋相对呀。接下来第三首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诗作。《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词虽然以儿女情长、轻柔婉丽见长,但她笔下的诗却充满悲壮豪迈的风云之气。1129年,李清照与赵明诚从南京去往江西,...
在众多豪杰中,项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原因是他在经历垓下之战的失败后,选择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对于这个选择,杜牧曾经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非常不理解项羽的选择,甚至认为他如果重整旗鼓说不定可以扭转乾坤。然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却在看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后一笑置之,随后写下...
项羽为自己未竟的霸业,画上了一个句号……千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无数文人骚客为项羽写诗作赋。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写的三首诗。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谁最高明?杜牧:《题乌江亭》844年,42岁...
以诗论史: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一、项羽的乌江之死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订立的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韩信、英布、彭越会师追击项羽。项羽力战难胜,兵退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误入韩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楚军丧失斗志。在...
王安石是政治家,诗词文章也写得漂亮,亦是千古风流人物。王安石对杜牧的回应是:你错了。所以他写下这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首诗,开篇便为我们论定了一个事实:兵疲。王安石认为,经过了七年的战争(反秦三年,楚汉战争四年),项羽的士兵,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