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是台湾学者杜正胜在1990年发表的著作。“编户齐民”指作者认为的,春秋中期以来,中国逐渐形成的社会基础阶层。“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 全书... (展开) 10 1 0回应 עם ה...
杜正胜《编户齐民》第一章《编户齐民的出现》读书报告 杜正胜先生,1944年6月10日出生,台湾省高雄县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研究员。 曾任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人类学组主任、“院士”,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台湾...
杜正胜先生在《编户齐民》中的部分观点,引起我不同意见。周秦汉的编户齐民制度并非为针对后世才有的藏匿户口行为,而是将大家庭拆分为五个成员的一户,确保每户至少可耕种一夫之地并承担军事责任,这是均田制的起源。战国时期的编户齐民,从西周的国人群体征税和野人群体重税,改为了不分国野的统一税率和...
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集权制度的本质就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制度。
正是古代户籍制度中不可忽视的细节。总结来说,杜正胜在《编户齐民》中的观点值得我们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探讨,它揭示了户籍制度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制度如何随时间演变,影响着人口、土地和军事义务的分配。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战国的编户齐民,只是从西周的只针对国人的分级征发和只针对野人的重税,改为不分国野的一致税率和轮替...
1990年的《编户齐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的《景印解说番社采风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杂文散论结集 《历史的再生》(台北,社会大学出版社,1989)《古典与现实之间》(台北,三民书局,1996)《台湾心 台湾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人间神国》(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会,...
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杜正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在讲述秦代法制之时,几乎任何一本当代学者所编的《中国法制史》教材都会提及,秦代是以身... 尤陈俊 - 《中国图书评论》 被引量: 12发表: 2013年来源期刊 新史学 研究点推荐 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站内活动 ...
材料一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其内容涉及户籍、军队、地方行政、族群聚落、土地、法律和身份七个方面。——摘编自杜正胜《编户齐民一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