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拾遗”是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种别称,源于他曾任的官职——左拾遗。以下是关于“杜拾遗”称呼的简介: 一、官职背景 官职名称:拾遗,分为左拾遗和右拾遗,均属于唐代的谏官系统。 设立时间:拾遗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设立。 职责:负责发现并上奏朝廷中遗漏或未妥善处理的事务,...
杜拾遗是什么意思“杜拾遗”是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种别称,这一称呼源于他曾任的官职——左拾遗。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杜拾遗”这个称呼的来源。在唐代,杜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疾苦以及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拾遗”...
意思是说担任拾遗必须要有相具备的才干。拾遗的任命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由皇帝与宰相亲自授予,足见拾遗一职之重。那又何为“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曰艺文,就是指文笔不错,词藻华丽,只要文章写得不错,那么就离拾遗更近一步了。二曰德行,行重忠孝。古代选拔官员对于德行的看重是不言而喻,不仅...
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你说的杜拾遗说不定是讲杜甫吧。
【注释】左省:门下省。唐高宗龙朔年问改称门下省为东台,东位居左手,故称“左省”。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曹:官署。惹御香:沾染御炉香。阙事:阀。通一“缺”。朴阙和拾遭都是诛官。阀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解释】我俩同走上殿前的红石阶,分隔在朝中东西两官署。清早随天子...
《寄杜拾遗》是唐代诗人任华所写的一首诗。作者简介 任华,唐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青州乐安 作品原文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别来已多时,何尝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
《杜拾遗戴笠图歌》是施闰章创作的一首诗。作品原文 杜老既往垂千祀,杜老轩然生在此。何不貌公簪绂时,短衣戴笠荒山里。丹青巨手赵吴兴,白描眉骨隐锋棱。丈夫失路多慷慨,忧时万事悲填膺。西江槎翁题短句,锦袍仙客知相慕。惊呼复有解学士,纵笔挥毫不得住。其诗风雨发春葩,书工行草无欹斜。乃知前辈不...
《题杜拾遗像》是元末明初谢应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品原文 国破家何在,穷途更暮年。七歌同谷里,再拜杜鹃前。胡羯长安满,骑驴短褐穿。画图憔悴色,犹足见忧天。作者简介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为人耿介尚节义。至正初,江浙行省举三衢清献书院山长。阻兵,居吴之葑门,转徙吴淞江上,筑室松江之旁。教授...
此展品为清光绪年间的杜甫像刻石。此杜甫像作者为张骏,其所绘杜像面容瘦削、目光深邃,较好地刻画出了诗人忧伤孤独的表情、爱国爱民的神态。现收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文物介绍 此碑陈列于工部祠内北侧,保存较好。约刻于清光绪年间。此杜甫像作者为张骏,其人生平不详。其所绘杜像面容瘦削,目光深邃,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