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古代诗词名家的人都知道,李白的一生放荡不羁,为人豪爽。但是,从没流过泪的李白,却在34岁那年涕泗横流,哭着做了一首名为《江夏别宋之悌》的五律: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谁不知道李白是飘逸的诗仙、潇洒的侠客呢?到底是...
29岁,写下《上安州李长史书》。李长史诗裴宽的上一任。李白喝醉,在道上误把李长史认成他人,所以做此文谢罪。对于一心追求仕途的李白来讲,内心此时是很惶恐的。30岁,做《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是历来研究李白的重要作品。文中,李白极尽可能地展现最好的自己,甚至还不惜吹捧裴宽。这是李白放下身段,情真...
这“会稽愚妇”四字,便成了后世对短视的弃夫之妇的代称。李白在此也将世间那些浅薄无知、轻视英才的人比喻为“会稽愚妇”。而把自己比作朱买臣的李白,此时就有西行长安、一飞冲天的万丈豪情。这样的描写,把李白的那份自信与得意,描摹得惟妙惟肖,仿佛他已预见青云直上的辉煌未来。最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
李白的性格应当并不是那种会随随便便流泪的人,他也不是刘备那种人,一遇到事情便是哭哭啼啼,但是由于自己与朋友之间无比深厚的友情,所以他在《江夏别宋之悌》,这首诗中,一开篇便是描写的极为伤感,最后的结束,更是说自己流下了平生泪,因此,这首诗也是李白唯一一次在诗作中流泪。 《江夏别宋之悌》 唐代:李白...
一直以为李白总是那样潇洒恣意,狂傲不羁,浪漫如仙。 可是当我再次读到他的《独坐敬亭山》才明白,即使洒脱飘逸的仙人也有孤独落寞之时。 全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为什么说是再次读呢? 因为这首诗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但当时的老师解读时,并未着重于“孤独”这个字眼,况且以...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李白写这首诗时当时正好在江夏,也就是现在的武汉,那诗作中的宋之悌,也正是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弟弟,然而李白也是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正是这一份深厚的友情,才使得李白在与他分别之时会哭哭啼啼。唐朝很多的送别诗,其实都描写的哭哭啼啼,这也是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在...
然而就是这样的诗仙,平生也有谦恭有礼的时候,他放下架子不是为达官显贵,而是为那山中普通的农人。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这首经典之作,名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在这首诗中,李白不再狂傲,也不再飘逸浪漫,却毕恭毕敬,短短40个字足见诗仙人品。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
但这样的李白,的的确确是有肉麻情诗存世的,虽然是为谁而写我们不得而知,但却是首情诗中的千年经典,诗名《三五七言》。这是李白平生很肉麻的一首诗,不但道尽了相思之苦,而且风格也是够奇绝。全诗长短句相夹,看上去像一首诗又像一首词,后来被一无名高手加上了几句,却引来一片争议。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李白...
《江夏别宋之悌》唐代: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李白的这首《江夏别宋之悌》,大概也是他唯一的一次流泪,这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也是显得独树一帜,尽管他也是写过很多的送别诗,可是这首诗不仅描写得深情,为此他也是流泪创作了...
细思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的很含蓄,味道很足。首先,李白虽然当时只有三十几岁,但写诗是骨子里的才能,他从小就不赖。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造势,这样才有感染力。其次,诗人说自己“平生不下泪”,应该是肺腑之言,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放不下。李白有豪情壮志,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