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青年李白首次出川时的名作,与《渡荆门送别》属同时期作品,它完整地展示出李白出川时的路线图。此外,诗中以“月”为主题,并且指李白家乡峨眉山上的月,这便融入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首句“峨眉山...
经过漫长的航行,当船只终于驶出荆门,眼前的群山消失在远方,一片广阔无垠的平原旷野展现在眼前,这种震撼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李白那一刻完全惊呆了。从小在四川江油长大,四周都是连绵的山峦,他从未见过如此辽阔的平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远方的好奇与向往,更透露出他对这开阔...
李白出川的诗歌 一、原文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衍生注释 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峨眉山那半轮明月高高悬挂,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随江水缓缓流淌。“平羌”即青衣江,在四川中部,源出四川芦山,...
李白“五岁诵六甲”,少年时期就开始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了。十八岁隐居江油大匡山读书,二十四岁告别故乡,游览成都、峨眉、重庆等地,二十五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了开元十三年也即是725年,李白出蜀,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达湖北的荆门。这是他第一次出川,看到沿途壮丽的景色,心情是无比激动,于是写...
李白出川路线及诗歌创作 《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人生五阶段: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5岁随父到江油县,15岁已有 诗赋多首,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24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25岁出蜀。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 李白不屑...
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仅用二十八字,五个地名,就能打造出这种流动而连贯的画面,在唐诗中也是仅见,因此它才能享誉千年,被赞为古今绝唱。二、少年李白出川 李白如此急切地想要去见的友人,到底是谁呢?诗中并没有明说。不过在另一个资料里面显示,这位友人应该是“蜀中的吴指南”。这一首诗写于唐朝开元十二...
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仅用二十八字,五个地名,就能打造出这种流动而连贯的画面,在唐诗中也是仅见,因此它才能享誉千年,被赞为古今绝唱。 二、少年李白出川 李白如此急切地想要去见的友人,到底是谁呢?诗中并没有明说。不过在另一个资料里面显示,这位友人应该是“蜀中的吴指南”。 这一首诗写于唐朝开元十二年(...
第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即将出川写的依恋家乡山水的诗。25岁写于渝州。第二首:《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大意:乘船离乡远行要渡过荆门,去那...
李白最瑰丽的一首五言律诗,第一次出川而写,堪称传世之作!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辞亲远游。这次离别家乡,李白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壮志雄心,激怀不已,正是在这个...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荆门是荆门山。李白小时候一直在四川长大,一直到25岁才第一次出… goooo...发表于学诗笔记 李白简史(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钱财挥霍一空后病卧扬州 溪畔殘陽发表于唐宋文人志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