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将一批革命烈士遗孤和部分中央领导同志的子女,送往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开办的儿童保育院学习,李特特也在其中。李特特到了苏联后,进入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李特特和其他一些国际儿童院里较大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与战斗。在那段日子里...
周总理的话语虽然严厉,但句句在理。作为一名留学生,李特特首先应该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即便她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也不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程序。这次谈话后,李特特立即返回学院,向院方报告了想去车站送行的请求。学院领导了解情况后,不仅同意了她的请求,还组织了一个留学生代表团,统一安排去车站送行。送行当天,莫...
组织部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她,并询问了李特特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建议说:“你去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吧,和你在苏联学的专业对口。”因为刚工作,李特特没有合适的房子住,就和母亲蔡畅一起住,住在万寿路十五号。碰巧毛主席这段时间住在蔡畅旁边的院子,一次散步,几人就撞上了。蔡畅与李特特 毛主席看见他们,就...
1952年,李特特完成学业,从莫斯科的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回到祖国,跟老公一起回了中国。那时候,尽管她爸妈李富春和蔡畅都是党和国家的大领导,但李特特并没捞到什么好处。在爸妈的支持下,她抱着才3个月大的老二,跑到北大荒去开垦荒地,一去就是整整3年。李特特的另一半被安排在北京电信局上班,可他中文不行,...
为了纪念这次特别的经历,他们给女儿取名李特特。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李特特的一生也十分特殊。从她的家庭背景来看,母亲蔡畅曾是全国妇联的主席,父亲李富春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舅舅曾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舅母向警予还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生长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注定了李特特不寻常的人生。李特特四岁开始便参加...
许多革命家的后代,一提到蔡畅都习惯叫她"蔡妈妈",可在独生女儿李特特的心中,她一度是"冷漠""无情"的,李特特甚至不敢与妈妈亲近。对于蔡畅来说,革命事业高于一切,怀上李特特是计划之外的事情。她当时正在法国,觉得孩子就是"包袱",想要将孩子拿掉。但当时法国禁止堕胎,蔡畅不得已生下了李特特,并且立刻做...
1923年,巴黎郊区一间简陋的公寓里,李特特降生在一对革命伴侣的怀抱中。父亲李富春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拓荒者,母亲蔡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这个名字取自父母法文名谐音的女婴,从出生起就被裹挟进时代的浪潮——蔡畅曾因革命事业试图堕胎,却被外婆葛健豪一句“革命需要后来人”挽留。外婆葛健豪成了她童年最温暖...
儿时李特特 这是李特特记忆里母女俩第一次见面,就惹得双方都不愉快。最后,还是外婆不忍心,把李特特从黑屋子里抱出来安抚。当时李特特认为母亲很冷很硬,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她十分惧怕母亲,全然没有孩子对母亲的那种依赖。整个童年中,给李特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尾巴”,那是对跟在他们后面的特务的别称。
李富春女儿李特特:党内高层领导都烦我,因为我总找他们“化缘”李特特,出生在国家领导人的家庭,似乎应该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享受着人们羡慕的目光。她的人生却远非如此,充满了坎坷和挫折,甚至曾经听说,有人说她“总找高层领导化缘”,那么这个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蔡畅和李富春是当时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
李特特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当父母被共产党派去苏联学习之后,外婆葛健豪便带着李特特回国了。 外婆是个要强的女人,在法国也是带着孩子勤工俭学,年近五十岁的她,不仅自学法语,还做手工兼职赚钱,一面照顾李特特。 在李特特的印象里,父母好像对自己并不重视,也很少见面,但是在回国之后,李特特一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