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看到太平公主势大,担心自己父子俩都受她威胁,害怕太平公主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就选择逃避,传皇位给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但是他传位以后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他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见群臣。李隆基登基后,迅速掌控朝政,李旦对他越来越不满,并为李隆基会对...
李显和李旦是亲兄弟关系,他们都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 李显 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同时也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曾在683年至684年期间短暂地继承帝位,但随后被废黜为庐陵王,并被赶出京城。 在大臣张柬之等的拥戴下,他于705年再次登基,成为唐中宗,直至710年去世。 李旦 曾用名包...
边州陷落,战事不利,使女皇忧心忡忡,于是派太子李显出征。她感到,太子虽不习兵事,但有一定号召力,可瓦解敌军斗志。此外,李显如能得胜,也可争得一份资本,巩固他的储位,使其他人难以觊觎。这就是女皇的打算。太子李显果然像一面旗帜,使军威大振。百姓听说太子为元帅,纷纷应募。不多时候,兵员超过五万。女...
李旦是武则天第四个儿子,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在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后,李旦于 684 年登基为皇帝。但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只能居于别殿,无权过问政事。武则天称帝后,李旦被降为皇嗣,地位岌岌可危。然而,他以隐忍和智慧在这艰难的处境中求存。神龙元年,中宗李显复位,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710 年,当韦皇后...
对李旦和他的政治团队来说,李显提前上位确实没有必要,不过李显上台后,谁能主导政局却很重要。也就是说,神龙政变就是一场声东击西的政治事件,其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李显的上位,而是李旦集团提前在李显一朝,占据政坛制高点。可能有人会说,李旦当初自愿放弃了太子之位,怎么可能再站出来跟李显较劲?是的,...
这一政变的成功,凝聚了大臣们的力量,也因狄仁杰的智谋而成为现实。李显因其在武周朝廷的身份和地位,相比李旦拥有更多的政治优势,这也是他得以顺利继位的关键所在。历史的变幻无常,政变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深层的权谋和智慧。通过剖析这段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权力的博弈和政治的复杂性,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
首先,在古制中,立长不立幼,李显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彼时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已经去世,李显年长于李旦,立李显符合祖制。然而,武则天立李显仅仅因为他年长符合祖制吗?武则天思虑周全,思维缜密,政治手腕强硬,办这件事当然也是慎重考虑过的,一切以政治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改写:那么,你或许好奇为什么...
自古皇家无亲情,但李旦李显兄弟,可能是亲情里面最惨的两个,而且他们两个是各有各的惨法。被母亲摧残和打压,这已经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伦惨剧了,但这还没完,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李显第二次做了皇帝,对于他这个被流放了十几年的人来说,一生实在太传奇了。本以为武则天还政李家,一切都走向了正轨...
唐睿宗李旦 生卒年:公元662——716年 唐睿宗李旦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第四个孩子,据史书所说睿宗李旦对皇权没有欲望,但阴差阳错、身不由己的走了一段帝王之路。中宗李显第一次被武则天废黜后,当时就将李旦继位为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完全就是一个傀儡,也许连傀儡也算不上,因为武则天才是真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