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符(生卒年不详),字岩梦(或若梦),晚唐诗人,陇西成纪人。他早年屡试不第,咸通四年(863年)因创作《婢仆诗》五十首揭露奴婢疾苦而声名大噪,同年中进士,与郑谷、许棠等并称“咸通十哲”。仕历尚书郎、膳部员外郎等职,主管祭祀事务。本文李昌符五首诗作中的句子,常在朴实中见深情。送别友人时那...
李昌符·唐 古原南北旧萧疏,高木风多小雪余。半夜病吟人寝后, 百年闲事酒醒初。频招兄弟同佳节,已有兵戈隔远书。 肥马王孙定相笑,不知岐路厌樵渔。 寄栖白上人 李昌符·唐 剪发兼成隐,将心更属文。无憀对豪客,不拜谒吾君。 画壁惟泉石,经窗半典坟。归林幽鸟狎,乞食病僧分。 默坐终清夜,凝思念...
(唐才子传作昌符作奴婢诗,御史劾以轻薄为文,多妨政务,遂谪官终身。此从北梦琐言)昌符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轶闻故事 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诗人李昌符的诗名已经很大了。在寓居长安时,他同著名诗人郑谷酬唱诗歌就颇为频繁。但他懒得把自己经常向人作为投卷用的诗文稿搞搞装裱之类的漂...
李昌符,生卒年不详,字岩梦,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淮南王李神通裔孙。 应进士举,久不第,因出一奇,作《婢仆诗》五十首,行卷公卿间,遂于咸通四年(863)登进士第。 累官至膳部员外郎、郎中。 与郑谷、李洞友善。 工诗,与张乔、许棠等合称“咸通十哲”。
李昌符诗词秋夜作 唐代:李昌符 数亩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云凝。芙蓉叶上三更雨, 蟋蟀声中一点灯。迹避险巇翻失路,心归闲淡不因僧。 既逢上国陈诗日,长守林泉亦未能。 赠同游 唐代:李昌符 此来风雨后,已觉减年华。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管弦临夜急,榆柳向江斜。且莫看归路,同须醉酒...
中和四年(884年),当了三年节度使的李昌言病重,在任命弟弟李昌符为留后也就是代理节度使后去世。唐僖宗也顺水推舟任命李昌符为节度使。当时,黄巢之乱已经平定,但节度使们却借机做大,自作主张地招兵买马、收取赋税,治下俨然一个个独立小王国,而朝廷对此已经无法制约。京城门口的李昌符也不例外。但是,虎踞关...
李昌符·唐 漂漂东去客,一宿渭城边。远处星垂岸,中流月满船。 凉归夜深簟,秋入雨余天。渐觉家山小,残程尚几年。 三月尽日 李昌符·唐 江头从此管弦稀,散尽游人独未归。 落日已将春色去,残花应逐夜风飞。 闷书 李昌符·唐 病来难处早秋天,一径无人树有蝉。 归计未成书半卷,中宵多梦昼多眠。查...
李昌符为人清高孤傲,对自己的才学水平极为自信。所以,他不但不肯放下身段去走门子托关系,连向名流投送“行卷”这种几乎是科场的规定动作,也不屑于去做。李昌符写诗,原本跟多数诗人一样,走的是以知识分子为受众的高雅路线。“江头从此管弦稀,散尽游人独未归。落日已将春色去,残花应逐夜风飞。”这首《三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昌符的《伤春》,去体验那份独特的春逝之哀。《伤春》一诗,以春天的消逝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全诗通过描绘春风、夜雨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首句“即是春风尽”,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风逝去的惋惜;而“仍沾夜雨归”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夜雨...
晚唐有两位李昌符:一为膳部郎中,有诗集行世,为“咸通十哲”之一;一为昭宗时任凤翔节度使,以叛伏诛。二人了不相涉,兹指前者。《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言其出于大郑王房,为李程曾孙。旧作咸通四年(863)进士及第,然咸通十一年,李频主京兆府试时,李昌符与郑谷、许棠等十人赴试,人谓“十哲”,则其登第之年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