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大篆顺序,笔顺符合字形:李斯的书法作品遵循了大篆的书写顺序,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符合字形的特点。这种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书写习惯,也展示了李斯对字形和笔顺的深刻理解。结构严谨,注重对称:李斯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注重对称,每个字都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这种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李斯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
〔秦〕李斯《会稽刻石》,高清碑文、附释义。 〔秦〕李斯《会稽刻石》全拓 【讲解】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斯《峄山碑》碑文》,希望对大家写《李斯《峄山碑》碑文》有所帮助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为泰山最早刻石,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移至碧霞元君祠之东庑,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分两部分,广狭不等,四面刻字,字体小篆,均为李斯所书,共22行,计222字。刻辞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
这处石碑即是“琅琊刻石”,研究认为是大秦宰相李斯所留,亦为李斯本人所书。石碑修复后,保存的文字共有86个,学者发现碑文开头即是“东抚东土,以省卒事,事已大毕,乃临于海”,很明白的交代了始皇东巡的意图,乃是“东抚”,而且“事毕”之后才到琅琊台观海。 碑文继续提及“舟舆所载,临察四方,并一海内,存定...
传说是李斯所书,属于小篆书法作品。《峄山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并称为“秦四山刻石”。原本在山东邹县的峄山上,可惜在南北朝时期被毁,现在只能看到宋代和元代的摹刻碑。《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有144字,赞美了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有79字,...
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秦二世东游泰山所刻的碑。秦朝丞相李斯所书。碑文都漫灭(腐蚀)掉了,只剩下九个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详解如下:李斯秦朝的丞相。他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没出世之前,在故乡...
【秦(丞相李斯为始皇大帝颂功碑文)片段 ~青铜颂功牌 規格:高9.1cm宽7.35cm厚0.5cm 材质:青铜 重194克 功牌每面竖四行从右至左阳雕 大篆:“田畴耕耨为政,期月而致法令,使父子为邹鲁”18字,两面牌文一致,表述鼓励百姓耕种,为天下苍生利好旳政令,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李斯篆书《峄山刻石》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凝聚了秦朝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文化自信,更传递了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刻石于公元前219年,为秦始皇二十八年,李斯所篆,铭刻了当时国家的英勇与理想。这块石碑见证了历史的瞬间,也让后世得以欣赏古代书法的精湛技艺。尤其是它的高清图像以及后来的拓片,让我们近距离感...
李斯《峄山碑》碑文 1/4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