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篆书《峄山刻石》赏析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又名元摹峄山秦篆碑。此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高218厘米,宽84厘米。因年代久远及战乱,原石遭野火焚毁。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依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众多,此石...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7字完整,“斯昧死”3字残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自统一天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9年)开始东巡,为彰显自己“横扫六合,威震四海”的统一功绩,在各地共立了6块小篆...
高清碑帖丨李斯《会稽刻石》 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南至云梦,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本篇在文体...
史料记载,秦始皇嬴政东巡期间,曾命李斯先后在泰山、峄山、芝罘、东观、琅琊、碣石、会稽等地刻石7块。而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除了《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其他刻石均已毁坏消失。其中,《琅琊台刻石》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是唯一居于刻勒之地的珍贵文物。这两块残存的秦代原石,是2000多年...
李斯|小篆《会稽刻石》,刻帖翻墨本 李斯的《会稽刻石》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丰碑。作为秦代四大刻石之一,《会稽刻石》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秦朝的辉煌历史。李斯的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严谨,被誉为“小篆之祖”。《会稽...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会稽刻石是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发布...
《会稽刻石》是秦刻碑中端严华美、气度恢弘的精心之作。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嬴政出游巡狩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内),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始皇登临会稽,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以小篆书之,刻此石立碑,即《会稽刻石》。归返途中,嬴政病死沙丘(今...
《琅琊台刻石》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山东诸城琅琊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全文载《史记·秦始皇帝本纪》。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用笔劲...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残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宣扬功绩、巩固统治,举行封禅大典,《泰山刻石》是此盛典所立,也是秦始皇东巡六刻石之一。刻石以李斯所创小篆书写,体现了“书同文”政策,是秦代文化集权的象征,李斯以秦国篆书为基础,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创立小篆并推行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异形”...
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移至碧霞元君祠之东庑,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分两部分,广狭不等,四面刻字,字体小篆,均为李斯所书,共22行,计222字。刻辞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