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冰研究员在李家洋院士指导下,在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信号感知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解析了低氮调控独脚金内酯信号感知进而抑制水稻分蘖发育的新机制。相关成果以「水稻独脚金内酯信号感受的调控机制(Regulatory Me...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玉米等作物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旗研究员课题组、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教授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李家洋院士课题组合作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es...
2023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左建儒研究组、李家洋研究组与合作者在Developmental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ink glucose signaling to nitrogen utilization by the OsHXK7-ARE4 complex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MYB类转录因子ARE4调控水稻氮利用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葡萄糖传感蛋白OsHXK7与ARE4形...
2021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 route to de novo domestication of wild allotetraploid rice 的研究长文(article),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以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Steven M Smith课题组共同合作,成功解析了独脚金内酯代谢物与DWARF14活性中心共价螯合结构以及受体DWARF14与激素GR24复合物晶体结构,同时创新性地发现了DWARF14以及同源蛋白DAD2在激素存在时的不稳定性,提示了...
基于这一设计框架图,李家洋团队发现来源于美洲的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CCDD基因组)具有生物量大、胁迫抗性强、遗传转化较容易等特点,将其命名为PolyPloid Rice 1 (PPR1)并选择其为目标材料。 以PPR1为材料,李家洋团队突破了基因组解析、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高效精准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
李家洋研究员受邀撰写题为《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Bases of Agronomic Trait Improvement in Rice》的评述文章(DOI:10.1105/tpc.19.00343)。 这篇综述重点关注了水稻生育期、株高、分蘖数目、育性控制以及机械强度等产量相关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探讨了这些先驱性研究工作对作物农艺性状解析以及作物设计育种改良的...
4月2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白洋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储成才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黄安诚研究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嵩研究员带领的五个顶尖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在Cell发表了题为Root microbiota regulates tiller numbe...
近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遗传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题为“IPA1 functions as a downstream tranion factor repressed by D53 in strigolactone signaling in rice”研究论文,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Fig1.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IPA1 loss-of-function mutants. ...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熊国胜研究组合作在The Plant Cell发表了题为Strigolactone and Karrikin Signaling Pathways Elicit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olysis of SMXL2 to Regulate Hypocoty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独脚金内酯和Karrikin信号转导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