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指出,早期周人制作使用的青铜礼器“是受到殷商青铜文化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两者在主要青铜礼器的类别和造型、纹饰诸方面都保持了较多的相似性”。尽管周人在个别器类上有所创新(如陈梦家先生提到的),“但这种创新在先周阶段只是一种尝试,更多的是继承。先周青铜文...
此后随着殷墟发掘中甲骨新材料的发现,他对自己的分期作了几次补充修改,如在《殷虚文字乙编自序》中提出“文武丁卜辞”之说,在《甲骨学五十年》中认为第二期应包括祖庚、“文武丁卜辞”说引起了一系列讨论,陈梦家先生1951年起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甲骨断代学》(后收入《殷虚卜辞综述》)[16],指出“文武...
周人典籍有很多有关卜法的记载,有些学者曾据以研究殷墟甲骨,但周代甲骨的实物,一直到解放后才得到发现和鉴定。 根据现有材料,最早发现的一片西周卜骨,是1951年在陕西彬县获得的,是胛骨的骨臼部分,存钻灼十三处,陈梦家先生认为是“殷末周初之物”[1]。这块卜骨没有文字。...
周人典籍有很多有关卜法的记载,有些学者曾据以研究殷墟甲骨,但周代甲骨的实物,一直到解放后才得到发现和鉴定。 根据现有材料,最早发现的一片西周卜骨,是1951年在陕西彬县获得的,是胛骨的骨臼部分,存钻灼十三处,陈梦家先生认为是“殷末周初之物”[1]。这块卜骨没有文字。1954年,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南发现两版卜骨...
我个人觉得,当时的情况很可能就是,曾经作为陈梦家助手的李学勤,在授意之下,炮制了这么一篇文章。在被授意之初,我猜李学勤见此终于能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早年又与陈梦家有隙,心中恐怕多半也是暗喜。不过写到后来,情绪变得复杂,落笔评点也似有回护之意。 目前有关李学勤与陈梦家恩怨的,也就长沙司马兄所转的该文说得最...
先不要看这篇文章的出身,总之里面所说陈梦家的遭遇是属实的,就简单从考古学报上的《西周铜器断代》停载,继而刊登李学勤《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事来看,李学勤和这件事情的关联已经十分确凿。如果我们保守的说,李学勤碍于时局,被裹挟,那么我们可以看文章的内容,那至少体现出,李学勤确实连陈梦家的书都没...
关于李学勤,很多人爱提美国作家、记者何伟在《甲骨文》中所提到的考古学家陈梦家的故事。政治运动期间,李学勤曾经猛烈“揭发”和“批判”过陈梦家,后来陈梦家于 1966 年自杀身亡。时过境迁,当何伟追问李学勤时,李学勤充满了悔意,说自己当年太年轻了,才 24 岁,并解释说:“文革发生的时候,如果人们批判你,你...
这本《殷墟文字缀合》是1955年出版的,以郭若愚、曾毅公和我三人名义出版,里面有郑振铎的序。实际上序文是陈梦家写的,一看就知道是陈梦家的文字。 1953年底的时候,历史研究所筹备成立。前两天,我还在一个大会上讲这个事。考古研究所是1950年成立的,到1953年已经成立比较久了。考古研究所已经决定要把我留下来。可是,...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陈梦家先生就讲过这种学习方法,我当时可不大认同,过了好多年,才明白这样学能把古文字的源流演变、文字的形音义还有它们为什么是这样,都了解得透透彻彻的,给古文字学知识打下很深厚的基础。表面上好像慢腾腾的,实际上却是花了小力气得到大收获。《说文》这本书,现在来看肯定存在不少时代...
陈梦家先生云此片与前述《续编》2,1,3、《合集》37865“两条卜辞勉强可属于一祀,但非在帝乙之世不可”,肄簋则“不属于一王”[18]。寝孳方鼎和肄簋究竟能否同黄组卜辞结合,容另文详论。现在可以知道的是,商末最多有三个王世在廿祀以上,不会有四个这样的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