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李世民登基后一边给与他很高的地位,也重用他,另一边却是不断的猜忌和打压。我们发现,每当李靖德胜回朝,总会遭遇无妄之灾。灭了突厥后,他被人状告谋反,因此遭到李世民的训斥,吓得辞官回家归隐。灭了吐谷浑之后,他再次被状告谋反,虽然很快真相大白。但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如果没有李世民的默许...
贞观君臣论治乱 一个既富且强的隋朝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这给亲身经历这一巨大历史事件的李世民等人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李世民即位后,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玄武门之变后政局不稳;战乱之后,户口凋零,田园荒芜;霜旱为灾,米价昂贵,百姓饥馑;加上东突厥频频侵扰,边境州县骚动不安。因此,在这...
唐太宗听了这话非常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意见。可以想见,如果唐太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估计也能落实,但会产生很不好的政治影响。在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中,法治思维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指引着实践层面各项措施的落实,强调管理者特别是高级领导要带头遵法,法律是公众产品,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带有普遍性、规范性和权...
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既是君臣之间的合作,也是相互成就的典范。李世民尊重魏征的意见,愿意听取他的批评,这在当时的皇权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魏征则以李世民的信任为动力,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为国家的繁荣贡献智慧。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发表了一些激动的言论,魏征却当众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李世民虽然心中不悦,...
意思是,李世民为了博取纳谏的美名,故意纵容魏征,而魏征则心领神会,挟持李世民的意图,彰显自己铮臣的形象。因此袁枚认为,剥开真相,二人其实是在搞政治秀而已。袁枚的这个思想影响很大,很多人咬文嚼字,深扒三层皮,越来越觉得君臣之间确实有作秀的成分。袁枚还总结说,魏征进谏有个特点,他要先对进谏的问题做一个...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 “圣君良臣” 的组合,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他们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段君臣佳话,为后世所称道。魏征,生于 580 年,河北邢台人,一生经历颇为丰富。他自幼失去父母,家境贫寒,却好学不倦,心怀大志。早年曾出家为道,后成为李密的文学参军。隋末天下大乱,魏征随李密...
不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巅峰当属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但贞观年间,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会之和谐、向心力之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实属少见;李世民君臣紧密协作,大唐政府的内外政策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这在权力垄断的封建时代堪称奇迹。那么,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
李世民的治国理政思想不断成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世民治国理政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史书中的文本记载, 特别是李世民和臣子的对话中,也即君臣“问对”。 从这些“问对”中,我们能窥见唐太宗的那些治国之道呢? ——【·以诚信御天下·】—— ...
不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巅峰当属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但贞观年间,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会之和谐、向心力之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实属少见;李世民君臣紧密协作,大唐政府的内外政策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这在权力垄断的封建时代堪称奇迹。 那么,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的...
能取得这般成绩,李世民领导有方,魏征同样功劳卓著。魏征直言不讳,毫无保留。一个乐于纳谏,一个勇于直谏,二人齐心协力为国家的昌盛全力以赴。 像这种饱含信赖的君臣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着实难得一见。 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事迹,并非仅是一段为人称道的历史,还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有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