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
管好自己,就是管好自己的散乱心、杂染心、烦恼心,用佛法的正知正念去调伏它,净化它。“自他不二”是菩萨修行的一种境界,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不是说自己和别人分不清楚,自己就是别人,那别人吃饭你能饱吗?师父:我吃饭,你能饱吗?自他不二的境界,不是要泯灭缘起的差别,而是放下了内心的执著。凡夫我执坚...
实修路走得对不对?怎样选择组合不同事修方式?自己每个行持起什么作用?心里就会非常清楚。特别是能建立起:以这个烦恼深重的凡夫身心和那种广大庄严的“菩提心”是怎样真正的关联?大乘“空性”在日常生活和修学怎么体现和运用?可以说把大乘佛法“转凡入圣”修学关键点直接开显出来了!
董习杂染,染心相当苦。“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心性本净说的主旨即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典型如现今巴利三藏增支部第一集的小经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能从客随烦恼解脱。 而有部则不然,坚持心性杂染,理由则是“烦恼与心常相应生,非是客相” 《顺正理论》里干脆提到 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
心杂染相 瑜伽八十卷九页云: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转故。三者、行故。于诸趣中,种种自体生故;名杂染生。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刹那有流转故;一切所缘,难伏转故;贪爱势力之所转故;名杂染转。若于彼行,若如是行,名杂染行。谓于一时,行于善中;或于一时,行不...
云何律仪 谓如有一于可爱境 诸杂染心不忍不受 不执不取设令暂起 寻还弃舍 是名律仪 …以上為論文摘要詳參《瑜伽師地論》第九十一卷
慈悲缘于真常性,念思能转杂染心 观音成道日 -- 慈心常住 诸缘顺遂 在称念观世音菩萨功德的经藏之中,由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普门品》文本,在大众之间流通最广,也成为广大佛弟子日常念诵的经卷诵本。 在这部经卷之中,释迦如来不仅对观音大士寻声济苦的大慈悲力多加赞叹,亦有无尽意菩萨以珍宝璎珞供养...
若欲降伏一切恶神鬼,及损三宝人天者,有多罪业障重众生调伏难者,能令发菩提心修诸善业者,应起慈悲心而作此法。身著青衣面向南作蹲踞坐左脚押右脚,用不香花,食果地等皆用青黑色,从二十三日至月尽日,日三时念诵护摩等法,妙言曰吽折隶主隶准提吽发吒修习此法心应住于大悲,虽现金刚怒目而无丝毫嗔心杂染。
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则逢缘无碍。触境无生矣。是以万物本虚。从心见实。因想念而执无执有。堕惑乱之门。以取著而成幻成狂。受杂染之报。若能反照唯心。大智鉴穷实相真原。则幻梦顿惺。影像俱寂。然后以不二相洞见十方。用一心门统收万彙。则见无所见。众相参天。闻无所闻。羣音揭地。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