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戒律中,杀生是根本重戒之一。而在民间的俗语中也常说到: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关于杀生的果报,在佛教的诸多佛经中也多有提及。《梵网经》云:杀生犯重罪,食肉犯轻罪。佛教常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种姓。当我们去杀生时,即是在杀一尊未来佛。而这杀生的因缘果报在将来以及现在也要承受。《...
不偷盗,则是佛教根本戒中的第二戒。不偷盗,是父母从小就开始教育的,比如: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等等,这些都是从侧面告诉我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过来占为己有。所以好像世间犯偷盗戒的人似乎很少。但事实恰恰相反,偷盗戒对于在家人来说是非常容易犯的一条戒律。在佛教中,不偷盗不单...
佛教戒律中有四条戒律,非常重要,如果常犯这四种事,会严重折损福报: 一,杀生。这是佛门第一重戒,一切恶业中杀业最重。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没有一个不害怕死的,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 即使像蚂蚁、蚊虫这样的小动物,它也是一条生命,你杀死它,它也是有痛苦的。但作为我们人来讲,一般都...
佛教从建教开始,就致力于对诸生命的敬畏,故定“诸功德中,戒杀第一”,凡是在寺庙修佛者,都要以佛陀为榜样持大慈大悲心,将戒杀一切生命当作最重要的一条戒律。凡持戒者,别说人不能杀,动物不能杀,哪怕是地上的蚂蚁、路边的花草,都要看作鲜活的生命,不得去伤害他们,否则,造下恶业就必遭受果报。诸位...
不能杀生的戒律不仅规定我们不能直接杀害一切生命,就是帮助其他人杀害生命都是破戒的。比如说,你为他人杀害生命提供了工具、场所或者其他必要条件,直接促成了这次加害行为,那你就和直接杀害生命的人同样都有业障和果报。 捕鱼、杀鱼的人有业障,那为他们提供渔网、渔具的人、制作这些设备的人也同样有业障。
戒律原文: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这一条说的就是“不杀生”,在五戒十善当中,第一条也是不杀生,可见止恶修善的最要紧的,便...
妄语的戒律,对应中央的土德,象征诚信。如果人说谎,那么脾脏会受到侮辱。 脾脏属于土,土代表诚信和稳定,所以被称为德。人的本性,以诚信为根本,如果人说谎,那么侮辱就会归咎于自身。脾脏总管人身,象征着正义。 这五种品德相互辅助,不可或缺。 “亏”意味着废弃,“缺”意味着损伤。说的是人出生时,都具备这五种品...
佛教的基础戒律当中,有杀生、偷盗、妄语、饮酒,还有一个就是邪淫,对于杀生、偷盗、饮酒这三个,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就能够戒掉,而妄语和邪淫,就没有那么容易戒掉了。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说如何才能彻底解除“淫欲”,主要有4个步骤。#国学新青年##国学经典##国学生活# L艺述史的微博视频 ...
佛教中修行,讲究一个戒的问题。在所有的戒律中,对于杀生这个问题,看得非常严重。佛经中说:“诸于罪业,杀生第一。”正因为如此,也将放生看得很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佛教中的主张,一个人最好不要杀生。为了培养自己的福德,有条件的,还要做些放生的事情。 那么,是不是绝对地不能杀呢?也就是说,修行的...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知何为“杀生”?关于“杀生”的名词解释:断命为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的性命,就叫做杀生。正是因为有了“杀生”的行为,佛陀才会为在家居士制定了“不杀生”的戒律。制定此“不杀生”戒律的缘由,可以总结为以下十点:一、因为杀生会损害其他有情的性命,罪业深重,果报深重。杀生的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