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 背景其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已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在北伐大革命大好局面被葬送,黑暗代替了光明。 心情作者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并受到社会主义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目睹这种混乱黑暗局面,中国的前途渺茫难测,个人的理想前途渺茫,心情十分苦闷。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投身...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1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评价 佩弦先生的《背影...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
1927年7月,朱自清正在清华大学教书,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虽然不是无动于衷,借《荷塘月色》来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怀。寄托了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统治黑暗并抒发作者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
五四运动 ,在白色恐怖时期,朱自清心理压抑 写这篇文章 完全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搜索课文《天马》的作者陈树青的简介出写作背景 (1738年—1787年),字树青。江西金溪人。先世江州人,《清史稿》称其为「义门陈氏」是也。 本名 陈树青 所 急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 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 三、语言的巧妙运用...
课文内容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作者以荷塘月色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接着,作者以月色为载体,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神秘和美丽。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