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个朱元璋平生最为依赖的职位降临在杨宪的身上,它就是检校。检校始于隋朝,工作职能则是收集秘闻、监控舆情、勾稽查核。说白了,杨宪成了为朱元璋秘密工作的“情报人员”。1367年,张士诚覆灭,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走马上任,接管张士诚的地盘。一向秉承怀疑一切的朱元璋也不放心他这个外甥,在李文忠赴任前夕...
随着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面对朝廷内部的尔虞我诈,杨宪作为司农卿总能巧妙地迎合朱元璋的意愿。在苏州城被攻陷后,朱元璋因为百姓支持张士诚而怨恨苏州,随即对其加重税,而这项计划的策划者正是杨宪。杨宪不仅加重了吴地的税收,还严厉打击了浙西诸郡。几年间,张士诚统治下的地盘几乎人去楼空。然而,单凭打小报...
那时候的元廷麻烦事儿一堆,杨宪这个文化青年啊,打小就想着能混出个名堂,还想掌控朝堂,把这当成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这次跟朱元璋见面,让杨宪特有感觉,他从朱元璋那儿,瞧出了真正的老大范儿。杨宪进了朱元璋的队伍后,没被重视,就干些简单的文书活儿,像处理行军文书、信件、檄文啥的,那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朱元璋战场上的大获全胜,对杨宪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好在张士诚这人,在元末那堆义军头头里算是挺心软的,他还特别喜欢读书人。就算手下人都喊着要杀掉死活不投降的杨宪,张士诚也没对杨宪下狠手。朱元璋打了一辈子拼杀,从来没见过这么有骨气的文人,心里头真是感慨万分。张士诚那边一提出要和好,他立马就...
由此可见,杨宪被杀,一点儿也不冤枉。二、汪广洋,纯粹是被“老好人”的人设给害了。朱元璋曾经将汪广洋比作自己的张子房、诸葛孔明。由此可见,汪广洋这个人的智商绝对非常高,办事能力应该也不差。可问题是,汪广洋却习惯做一个老好人。事件一,包庇朱文正。当年在江西的时候,汪广洋在朱文正手底下做官。朱文...
杨宪因为自己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问题最后被朱元璋杀死。根据史料记载,杨宪在进入中书省之后,如同变了一个人,异常的嚣张跋扈。加之和李善长、胡惟庸的明争暗斗,惹得朱元璋大为恼怒,最后杨宪升任中书省左丞的当月,杨宪就被朱元璋除掉了。杨宪简介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
杨宪在中书省时,行事专横,先是将旧吏罢免,转而任用亲信。更甚者,他杀害了侍御史刘炳,并弹劾左丞汪广洋,从而登上左丞之位。后来,杨宪被李善长弹劾,指控其肆意妄为,最终被朱元璋处死。在朱元璋正式称帝前后,杨宪曾深受其宠信。杨氏博学多才,擅长经史,口才了得,处理事务敏捷,人们对其能力颇为...
朱元璋属意的丞相人选有3个,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三个人都是跟随朱元璋年头久,通经史,有才辩,且一直处在行政部门,对丞相这个岗位的工作比较熟悉,有经验的。但选拔丞相毕竟是件大事,不能太草率,于是,朱元璋找来刘伯温,想咨询他的意见。没想到刘伯温的观点是这三个人,没一个行的。刘伯温认为,杨宪...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