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从新 清·吴仪洛撰,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作者在明·汪昂所撰《本草备要》基础上重订而成。全书十八卷,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11部52类,共载药720种。其分类方法基本同《本草纲目》。各药论述分为...
🌱 《本草从新》是清代吴仪洛撰写的临床实用本草,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载药720余种。按《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排列,每药详述性味、主治、功用、 灵云木 《本草从新》说它“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润皮毛,化痰涎。姜汁拌炒,固肠胃,止泻痢。肺为肾之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
《本草从新》,古代汉族药学著作。十八卷。吴仪洛撰。刊于1757年。全书载药721种,较《本草备要》多240余种。 目录22章 书封页共22章 版权信息页 原序 本草从新凡例 药性总义 卷一草部 山草类 卷二草部 卷三草部 卷四草部 卷五草部 卷六草部 卷七木部 卷八木部 卷九木部 卷十果部 卷十一菜部 卷...
吴氏在《本草从新·原序》中说:“新安汪氏(汪昂),祖述二书,著备要一编,卷帙不繁,而采辑颇广,宜其为近今脍炙之书也。惜独其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传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吴氏对《本草备要》进行修改补充,保留其原有内容一半,修改增加者一半,于乾隆丁...
本草从新 吴仪洛 著 更新时间 2015-12-23 13:52:10 正文卷·共43章 免费 第1章 原序 第2章 凡例 第3章 药性总义 第4章 草部(1) 第5章 草部(2) 第6章 草部(3) 第7章 草部(4) 第8章 草部(5) 第9章 草部(6) 第10章 草部(7) 第11章 草部(8) 第12章 草部(...
作者认为汪昂“不临症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将汪氏《本草备要》重新修订,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并补充了一些《本草纲目》所未收载的药物,故名《本草从新》。共载药720种,分11部、52类。 品牌:汇聚文源 上架时间:2015-09-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
《本草从新》·药性总义本草从新 佚名 著 大 中 小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
《本草从新》是清代吴仪洛撰写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1757年。这本书收录了720多种药物,按照《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列。书中详细阐述了每味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辨伪、修治等,并新增了燕窝、冬虫夏草等常用药。这本书广泛总结了历代医家的经验,是中医临床实用本草的重要参考。以下是书中部分药物列表: ...
本草从新 佚名 著 大 中 小 一名血余。补阴。 苦平。入足少阴、厥阴。(肾、肝。)补阴消瘀、治诸血病。(能去心窍之血、故亦治惊痫。)血痢血淋。舌血(茅根汤服。)鼻血。(吹鼻。)小儿惊热。(合鸡子黄、煎为汁服、鸡子能去风痰。)合诸药煎膏。凉血。去瘀长肉。胎发尤良。补衰涸。(经曰∶肾者精...
中华中医文化事迹:《本草从新》 吴氏推崇汪昂《本草备要》,然谓汪昂“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重予编订。其编订在汪书基础上“因仍者半,增改者半”。共载药720种。分11部、52类。部类名称多与《本草纲目》同,惟编排次序有异。收药较《本草备要》多275种;每一药名下,收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