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为强化军事训练、巩固边疆统治而定期举行的秋季狩猎活动,兼具政治、军事双重意义。其核心内容包括满蒙关系维系、八旗军力保持及传统骑射文化传承,活动以木兰围场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围猎流程,并与避暑山庄等行宫体系紧密关联。 一、概念与词源解析 “木兰”源于满语“哨鹿”,指...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于每年秋季在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举行的大型围猎活动。以下是对木兰秋狝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 “木兰”为满语“muran”的音译,意为模仿鹿鸣声引诱鹿群的“哨鹿”技巧。 “秋狝”则取自《周礼》,特指秋季狩猎。古代打猎有明确的季节区分,春天打猎为蒐,夏天打猎为苗,秋天打猎为狝,冬天打猎...
木兰秋狝是什么意思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于每年秋季在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举行的大型围猎活动,兼具军事训练、政治联姻与边疆治理功能。这一传统始于康熙时期,延续至道光年间废止,其名称源自满语“哨鹿”与汉文“秋猎”的结合,核心目的是通过狩猎强化八旗军力,同时巩固满蒙联盟以维护边疆稳定...
木兰秋狝[xiǎn]是清帝每年秋季在内蒙古卓索图、昭乌达二盟之牧地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围猎区内设置行宫,以满洲八旗兵为营卫,凡内外蒙古扎萨克均率左右分班扈从。木兰,本为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原本是满族人捕猎时使用的一种工具,用嘴吹或吸...
木兰秋狝拼音:[mù lán qiū xiǎn]。 木兰秋狝,位于木兰围场。“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清年间皇室权贵的秋季的围猎盛事。 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如秋狝。称春天打猎...
嘉庆皇帝死后,皇二子旻宁继任为帝,是为道光皇帝。显然,对于道光皇帝来说,木兰围场有着特别的意义。 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几年,道光皇帝就亲手废除了“木兰秋狝”。1824年秋天,道光皇帝本应着手准备打猎事宜,他却发布了一道上谕:“今岁秋...
木兰秋狝有着固定的地点,我们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会到避暑山庄,木兰秋举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靠北四百里的围场,清朝的皇帝就会在这里举行围猎活动。也就是我们在清宫电视中看到的打猎情景,称为是木兰秋狝,也叫做木兰行围。历代皇帝延续下来并且成为一项固定的活动,直到清朝后期逐渐衰落。木兰秋这项活动在最早...
木兰秋狝在大清盛景中的地位 康乾秋狝盛况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了92次“木兰秋狝”,其中康熙帝最为热衷,参与了41次。每次活动规模宏大,耗费巨资,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参与“木兰秋狝”的人员众多,包括宗室子弟、文武大臣、八旗禁卫...
历代皇帝都以木兰秋狝为荣,他们身先士卒,亲自参与狩猎,以身作则,带动满汉官兵投入到这场军事演练中去。行围射猎军威毕显 木兰秋狝正式开始,皇帝率众将士亲自上阵,展开围猎大战。围猎分为两种方式:行围与合围。行围规模较小,以数百人为一队,兵分多路,深入林莽,将猎物围起但不合拢。合围则是大型围猎的...
《夏官·大司马》说:“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清史稿》把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列为军礼之一,并引《周官》为依据,说“如是,则讲武为有名,而杀兽为有礼”。其实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应是起源于满族固有的狩猎习惯和后来为维护清朝大一统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传统。 清代的木兰秋狝,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