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单档布袋戏),浙江省苍南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单档布袋戏,俗称“掌上戏”。其起源一般认为传自闽南,亦有称是祖传的,未有定论。流传地以平阳、苍南为中心,辐射泰顺、瑞安、洞头、温岭及闽东北一带。其特征是:一米见方、小巧玲珑、雕梁画栋的小舞台装搭在一只戏箱背上,周围蒙布,...
木偶戏(文昌公仔戏),流传于海南省文昌市地方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一个戏曲艺术品种。元代时海南已出现俗称为“公仔戏”的手托木头班,用于表演的公仔(偶像)头部约40厘米,以木头雕刻,上半身以藤竹编织肩膀,两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袍裙遮掩,...
梅州市五华县的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至21世纪初已有6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十分兴盛,五华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20条。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
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的形成起源于湘南、湘西一带的杖头“内扦子”木偶,流传到当下已有大约800 年。后来因为祁剧的产生,给木偶戏带来了艺术的生机。从原来成年走村串户、敬神祭祀的乡村小戏“家庭班”,发展成为可以进入人口较多的城镇、学唱祁剧,演出祁剧折子戏,最终形成祁剧木偶戏。自此,木偶戏与地方戏有了...
木偶戏(闽西客家木偶戏),福建省龙岩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渊源 闽西上杭傀儡戏,自明初传入上杭,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上杭被称为“木偶之乡”,上杭白砂乡是闽西(上杭)木偶的发源地。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上杭...
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浙江省江山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廿八都木偶戏系提线木偶戏,于明代自江西传入,唱腔为赣剧宜黄派。传入廿八都后,即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已传承了18代,至21世纪初约有500年历史。廿八都木偶戏很少受外来艺术形式的干扰、侵蚀,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和原本性...
木偶戏(邵阳布袋戏),湖南省邵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已有六百余年。邵阳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
木偶戏,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文化馆。历史渊源 木偶戏俗称“泥头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剧艺术。以其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
木偶戏(辽西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木偶戏(辽西木偶戏)产生的时间较晚,大约起于清末,至21世纪初才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原文化与辽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复合性。木偶戏(辽西木偶戏)融雕塑、雕刻、美术、头饰、服饰等形式艺术于一身,具有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