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这本书的时刻,作者仿佛不得不把肉身之言(Verbe incame)的宏大故事,全都讲成人们日常劳作的细枝末节。又仿佛作者不得不把见证人,肉身之言的见证人转化为神圣的书写者(ecrivain),把经文 (fcritures)转化为书写(tcriture),把书写转化为作为其终点的世界。对应着三声鸡鸣,同一个关于耶稣的问题三次问向...
蓝江 一、历史的吊诡 2012年, 朗西埃在他新出版的《历史的形象》 (Figure de l’histoire) 一书的开头, 使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法国电影导演克里斯·马克 (Chris Marker) 拍摄的电影《亚历山大之死》 (Le tombeau d’A…
朗西埃直接涉足诗学及美学问题与他在政治理论中投入的大量努力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概念联系是通过以下概念来实现的:“感性的分享”(sharing of the sensible),或者“感性的分配”(distributing of sensible),法文是“partage du sensible”(感性的分享/分配)(可参见大卫德•帕纳基亚在第7章对此概念的...
朗西埃的理论对艺术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重新定义“审美经验”,为美学和社会思想的更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上,审美经验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非功利的感官体验,但朗西埃的观点却与之不同。朗西埃认为,审美经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验。他强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审美经验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观...
朗西埃的观点是,学校教育并不是使不平等的人之间趋向平等,而是确认一个不平等的秩序,使人意识到不...
朗西埃最近十年的电影理论,并从中梳理出这样一条叙述主线:电影接过了欧洲文学现实主义的旗帜,曾或正或将成为一架“共产主义机器”,来调制正在到来的人类共同体的新感性,用影像这一汇合过去与未来的空间,来实现这种新感性的全球分配,通过一种新的审美-政治,把人类带向全新的生活形式。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年-)是一位出生于阿尔及尔的法国哲学家,现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他曾担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并与阿尔都塞合著了《读资本论》(Lirele Capital,1965)。朗西埃在八〇年代以“哲学教育”、“历史性”及“诗学提问”的研究著称。90年代初,他开始整理自己的理论系统,专注...
在朗西埃的视角下,政治的本质在于歧见,这种歧见并非单纯指利益或观点的对立,而是揭示了可感事物内部固有的裂痕。歧义深层次地反映了政治平等逻辑与治安分配秩序的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源于人类言语能力的内在分裂。言语的使用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分配秩序,即哪些声音能够被社会听见,哪些则被淹没。这种...
朗西埃的美学理论,以其独特的颠覆性视角和对传统的挑战性思考而备受瞩目。在探讨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时,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评价标准,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方式。朗西埃认为,美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标准,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被人们所接受的一...
朗西埃的“感性的分配”是指对可感兑现的划分,是指共同体为身体规划的时空感觉,规划感受主体可感的边界决定了何者可感与不可感,可说与不可说,可行与不可行。所以他有着一种主观的成分在内。我们可以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感性”,也可以亲身参与期之中。那么,朗西埃的“政治”概念呢?这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