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吕留良岳钟琪元帅书信写信后裔岳飞曾静投书始末雍正六年(1728)九月二十六日傍午,在陕西省会西安的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一男子拦轿投书。岳钟琪在轿中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十分骇异,当即把投书人带人署中交巡捕看守,自己连忙拆读书信。原来“天吏元帅”是...
原来,上谋反书的曾静是湖南郴州永兴县人,曾应科举考中过秀才,反屡试不第,以教书授徒糊口,由于家乡连年灾荒,甚为贫寒,对清朝的统治现状不满,萌生反清意识,又曾在应试过程中,读过吕留良的《时文评选》,书中的“夷夏之防大于君臣之义”及“井田封建”等内容,影响其反清思想进一步发展,还曾派张熙到过吕留良的家乡...
在雍正七年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被认为是清代文字狱中的一大巨案。雍正将此案的始末编成一书,取名《大义觉迷录》颁布学官,让秀才们都要读,以为与圣谕、广训一类同等重要,希望起到“劝人为善”的作用。后来到乾隆年间,《大义觉迷录》居然变为禁书。到了光绪末年,革命党人重新印行此书,作为当时民众反清的舆...
曾静自首时曾交待:所有反动思想全部源于吕留良,自己独居僻乡数十年,看的书少,交往的人也都无知,才中了吕留良的思想流毒,发出这些狂妄的议论。曾静把全部反叛思想都归于吕留良的蛊惑,这点正中雍正帝下怀。 因为和曾静这样的乡村迂儒争论问题,毕竟有失皇帝的身份,且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把吕留良这个名满天下的理学...
最终,曾静被指控与吕留良勾结,谋反图谋。这个指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刑。雍正的这一策略,既清除了他眼中的威胁,又避免了直接与曾静对抗的风险,成功实现了“借刀杀人”的目的。三、政治手段的深远影响曾静吕留良案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政治案件,更是雍正治国理政的缩影。通过这起案件,雍正...
为了洗脱自己,在雍正帝点了吕留良名字后,顺水推舟,曾静把全部“悖逆”思想推向吕留良的影响和蛊惑。这就给雍正帝提供大兴文字狱的借口,觉得和曾静争论此问题有失身份,影响不大,把吕留良端出来,兵对兵,将对将,尽管吕留良已经死去四十五年,也在所不顾。所以,他在处置曾静谋反案同时,以更大声势,掀起了对吕留良的口诛...
吕留良思想也荼毒曾静,使其误入迷途。在模棱两可间,雍正暗示此案真正的主犯乃是吕留良,曾静等人只是从犯而己。至于如何处理曾静师徒,雍正认为可以效仿康熙朝先例。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对于跟随吴三桂叛乱者,只要表示出悔改之意,则可以免罪。皇帝的想法显得很奇怪,散朝之后,大臣们在家细细推敲,可仍然无法理解。大臣们...
吕留良、曾静案:吕留良清初儒生,不仕清庭,隐居著书,主张反清复明。死后,曾静读到其书密本,笃信其说,派弟子游说川陕总督,岳飞的后代岳钟琪起兵反清。被岳钟琪扣押献功请赏。经雍正帝亲审后,曾静表示悔过认罪。雍正释放了曾静等人,让犯有谋逆大罪的人批斥逆说,认为更具说服力。乾隆皇帝登基后,立即将曾静等人...
曾静投书 雍正一朝历时虽短,文字狱却很频繁,重大案件前后相望。雍正帝以其特有的敏感和深刻的用心,几乎对每一宗案件前后都极尽跟踪指示、别出心裁之能事,从而在文祸历史上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在文字狱的历史上,最善于作“奇文”的无过于他。其中,规模最巨的无过于雍正六年的曾静、吕留良之案。
吕留良的儿子虽已过世,但也要戮尸;吕家其他人被凌迟、斩首、流放。 而引起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张熙与曾静反而留了一条命,雍正将曾静案所有的资料整理成《大义觉迷录》让每个学官人手一本;并且让曾静与张熙周游全国,宣讲《大义觉迷录》。 乾隆登基43天后,迅速否定雍正的做法,将曾静、张熙凌迟,《大义觉迷录》全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