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示例:曾子不接受鲁君致邑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不想在鲁君面前有惧色或愧色。公孙仪不接受国人献鱼,是不想枉法获罪,从而被免相。两个人的做法都与甲文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的做法相反,可谓不失本心。 反馈 收藏
面对鲁君赠送的城池,曾子为了能够做到不因为收了别人馈赠而怕得罪别人,为了让别人不骄,让自己无畏,坚决不受,用原文就是“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由“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可知,孔子对于曾参不接受赠予持肯定赞扬态度。“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参的赞许,他认为曾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注】①致邑:给...
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公孙仪为什么不接受国人献鱼。(链接材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③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示例:曾子不接受鲁君致邑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不想在鲁君面前有惧色或愧色。公孙仪不接受国人献鱼,是不想枉法获罪,从而被免相。两个人的做法都与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做法相反,可谓不失本心。反馈 收藏 ...
答案示例:曾子不接受鲁君致邑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不想在鲁君面前有惧色或 愧色。公孙仪不接受国人献鱼,是不想枉法获罪,从而被免相。两个人的做法都与 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做法相反,可谓不失本心。相关推荐 1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 公孙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