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则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早年拜入曾门,深受曾国藩的教诲与提携,在曾氏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合作起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府中历练,参与了湘军的诸多事务,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华与聪慧颇为赏识,着意培养雕琢。李鸿章也对曾国藩执弟子礼甚恭,虚心学习。然而,师徒二人的...
李鸿章是聪明人,听到曾国藩这句话是用来敲打自己的,毕竟李鸿章之前虽然多次打败战,但曾国藩还是不计前嫌收留了他,如果李鸿章不明白感恩,迟早给自己惹麻烦,听完曾国藩的话后,李鸿章吓得全身是汗,内心更是忏愧不已,之后更是不敢再说曾国藩坏话。从以上《曾国藩冰鉴》里的记载可以得知,曾国藩仅仅用一句话,就震慑住...
但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譬如,曾国藩是严肃的,自律甚严,李鸿章则是诙谐的,不拘小节;又如,曾国藩很实在,李鸿章则有些不实在,如果说曾国藩宽厚近乎迂,那么李鸿章就是灵巧趋于诈了。后人概括说,曾国藩的性格中,有股湖南人的蛮气,“打掉牙和血吞”,李鸿章则有些江淮人的痞气,“时以诙笑解纷难”。 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 有着“同年”之谊, 因此李鸿章和李瀚章都先后拜在曾国藩门下。1845年, 李鸿章赴京会试, 结果名落孙山, 在父亲介绍下, 李鸿章以年家子 (科举时代称有年谊者的晚辈) 身份拜见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道德学问非常敬佩。第二年, 曾国藩得了肺病, 在北京报国寺静养, 李鸿章以弟子身份...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李鸿章是晚清朝廷最后的支柱,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却是师生,李鸿章一直以曾国藩的门徒自居。不论是创建淮军,还是兴办洋务,李鸿章都是按照曾国藩的治国理念在执行。 但是,1872年曾国藩临终前将李鸿章叫到跟前面授机宜,这番临终话语李鸿章没听进去,直接导致了晚清朝廷的没落。
曾国藩和李鸿章作为晚清两大名臣,他们对当时清朝国运的影响就不必多说了!而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倒是让后人津津乐道,据说这师徒两人一生都“情同父子。他俩之间的情谊,堪称是古代“人情世故”的完美典范!李鸿章一生都以自己是曾国藩的学生而自豪,一生言必称“我老师”!同时也继承了曾国藩的很多思想衣钵。而曾国藩...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一对关系极为微妙的“师徒”。二人在一生中身份地位变化非常繁复,从师生变成上下级,又从上下级变成同级。 由于晚清官场环境的特殊性,二者需在各自的官场逻辑下维护各方利益,所以每次身份的变化都会伴随一些有趣的矛盾发生。 他们的关系好比两块磁铁一样,目标一致时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合;目标相悖...
或许对于李鸿章而言,曾国藩是他最好的选择。出身耕读之家,与曾国藩成师徒 其实李鸿章的出身很一般,而且他的先祖并不姓李,而是姓许,叫许福山。许家传了几代到了许迎溪这一代,同村的李心庄娶了许家的女子为妻子,两家成了亲家。因为许家女子嫁给李家以后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儿子,所以许迎溪便将自己的次子许慎...
刘铭传这么磨磨蹭蹭只会贻误战机,曾国藩对他的这种行为十分不满。但是,曾国藩也能猜出, 刘铭传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原因还在李鸿章身上, 刘铭传的这种做法也必定是李鸿章指使的。否则, 刘铭传不会这么胆大妄为地公然推迟执行曾国藩的命令。所幸的是, 刘铭传还没有到达雉河集, 捻军就已经主动撤围了。他们兵分...
但是,在李鸿章跟曾国藩的共事过程中,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 当时曾国藩曾打算弹劾李元度。李元度也是湘军幕僚,因守徽州不力,导致湘军兵败。从另一面来讲,曾国藩认为李元度又投靠浙江巡抚的倾向。所以,他向朝廷上奏,导致李元度被罢官。 实际上,在曾国藩弹劾时,李鸿章曾表示反对,曾国荃也表示反对,可曾国藩还是执意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