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文化价值:曾侯乙编钟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技艺,还反映了当时音乐理论的高度发达。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于彩漆钟架之上,总重量超过5吨,是名副其实的“礼乐重器”。巧夺天工的铸造技艺、丰富生动的雕刻纹饰,都令人叹为观止。更为难得的是,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岁月,它的音乐性能依然良好。音域可跨五个半...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27) 自摄图 文|湖北省博物馆 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
曾侯乙编钟共65件,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共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铺钟,12件,另有钟1件,其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6月15日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南郊擂鼓墩成功发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它之所以在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是因为这个战国早期文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最重大的文物,原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而且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不仅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而且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于1987年12月10日发行的,志号为T.122M的特种邮票小型张。《曾侯乙编钟》全套1枚,图案主图为曾侯乙编钟,编钟分三行吊挂在铜架上,上层为钮钟,中、下层为甬钟。发行背景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周王族姬姓曾国的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