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影响一个国家存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孤立地看问题。曹魏家族寿命不长,外加家族人丁凋零,这是致命的内在因素;而九品中正制选拔不到真正人才,又是致命的外在因素。雪上加霜的是,司马懿本就是个拥有奇才的野心家,曹叡托孤不当,所以,曹魏早夭不奇怪,你觉得呢?
根本不可能发生魏晋之后南北分裂那么长时间的事。综合考量,曹操最好的方案就是,先稳定北方大本营,发展北方经济,然后以时间为杠杆逐步蚕食南方,将益州、荆州、扬州、广州、交州逐次纳入曹魏的版图。就像当年的大秦一样,通过远交近攻的方案一点点蚕食关东六国,进而实现一统的战略目标。用范雎的话来说就是:“得尺...
曹操死后,曹丕改进了录用人才的政策,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之权却全部由士族豪门所掌控,也就是说,曹魏政权的统治核心,开始向有利与儒家士族的方向转移。本来自官渡之战后,依附于曹操的士族势力都是被迫的,而此时他们则将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司马懿的身上,他们都急切的希望,把权力从寒族曹魏的手中夺回...
当然,在曹魏集团内部,曹操这些宽纵、优待黄巾流民与道教教众的政策,以及实施屯田,其实是遭到非常多反对的,特别是以司马家族、陈群家族、荀氏家族为首的豪门士族,他们一则在意识形态上与黄巾完全相悖(儒道之争),二则在阶级矛盾上也完全不可调和(豪强与流民),三则曹操招募这些流民与道众屯田,也就等同在与豪...
对于曹魏篡汉,刘备和孙权肯定是不乐意的,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备和孙权都是汉臣,而刘备更是号称自己才是“汉室后裔”,如今曹魏建立,那这天下就要姓曹了,孙刘两家无论如何不愿意做曹氏臣子。 作为敌对势力不喜欢曹氏篡汉可以理解,但是,就在曹丕废汉,曹魏建立的时候,一个曹家人却披麻戴孝为汉朝哭丧,好像被废的不...
重读三国史之曹魏建国之路 这三个控制程度不一的同心圆构成了曹操架空东汉帝国,维持自己的权臣统治的骨架。从邺城出发,以魏郡为中心,曹操强悍的统治力穿透魏国,逾越冀州,进而辐射到了整个东汉帝国。 1、兖州之变:拥汉派士大夫给予曹操致命一击 曹操以阉宦后裔出身,本不受帝国知识分子们待见。两次党锢之祸,宦官集团和...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曹魏在上升在前进,曹叡后期开始下降,曹芳曹髦曹奂傀儡而已。曹魏通过禅让建国,通过禅让亡国。这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历史教训。 作为一个人也许会记住耻辱教训,但是一个集体,社会或者国家,往往不会记住教训,一次一...
东汉末年第一个建国的人,曹魏建立时,王位已经传到孙子辈 在东汉末年,混乱刚起时,曹操还在洛阳游手好闲时,有一个豪杰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征途,在曹操势力大成,建立曹魏时,他建立的国家已经存在了30年,王位已经传到了孙子辈。公孙度,在后世常被认为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诸侯。他被小看了,在汉末公孙度绝对...
重读三国史:曹魏建国之路 曹魏的建国之路,可以追溯到曹操就任兖州牧,曹操由此正式登上东汉末年政治舞台。可以到建安十八年曹操进位魏公为止,此年曹操正式形成自己以邺城为中心的魏国—冀州—东汉帝国这样一种控制力由强到弱的三层同心圆权力结构。此后曹丕代汉,已只是时间问题。遗憾的是,在曹魏建国之路上的几大标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