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正式建立魏国(史称曹魏),并定都洛阳。虽然曹操时期以邺城为政治中心,但曹丕称帝后明确迁都洛阳,因此曹魏的都城始终是洛阳,而非邺城、长安或许昌等地。洛阳在曹魏时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
曹丕定都洛阳,其实还有军事战略上的考虑。曹魏曾经以洛阳、长安、谯县、许昌、邺城为五都,而在地位位置上看,长安和谯县一个偏西一个偏东,而许昌和邺城,一个偏南一个偏北,都没有办法很好地起到统领全境的作用,如果以这四地为都城,很容易造成边防动乱,继而影响政权的稳固。而洛阳地处中原,四面环山,既...
虽然在如今的名气中不如邻近的开封和洛阳,但在三国时期,曹魏的政治文化中心却是在这里。在公元196年,曹操从洛阳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许昌成为了汉朝最后一座都城。曹丕即位后,由于“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的历史因缘,将这座城市更名为许昌,成为魏五都之一。曹操之所以选择许昌为都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长安...
解析 B 曹魏定都于洛阳.西晋定都于洛阳.东晋 定都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吴国定都于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北魏定都于洛阳.南朝均定都于建康,即今南京.③④⑥与题意相符.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 反馈 收藏 ...
曹魏定都于洛阳。西晋定都于洛阳。东晋定都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吴国定都于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北魏定都于洛阳。南朝均定都于建康,即今南京。③④⑥符合题意。 故选:D。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魏晋南北朝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魏晋南北朝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
虽然,东汉末年,洛阳和长安一样,因为董卓等诸侯的战争,所以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但是,曹操一方面迎奉汉献帝刘协定都许昌,另一方面也在对洛阳城进行修建。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洛阳已经恢复和发展的差不多了。其次,战略地位。洛阳距离东吴,则存在较大的战略纵深。许昌比较靠近东吴攻占的荆州,也即离...
三国时期,曹魏为何选择洛阳作为其都城,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曹魏定都洛阳的内在逻辑。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洛阳是东汉的故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政治象征意义。曹魏继承东汉的遗产,定都洛阳,无疑是对东汉正统地位的继承和延续,有利于巩固其...
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活力强,当人口恢复到一定程度再去兴建就是事半而功倍。曹操去世后,曹丕立刻将都城从许昌迁回了洛阳,并在这里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这表明,曹氏父子早就对洛阳形成了共识。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许昌过了25年的帝都瘾,也完成了从东汉到曹魏过渡的历史使命,终于光荣退休了。
曹操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延康元年(220年),曹魏政权正式建立,定都洛阳。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 孙权B. 刘备C. 曹丕D. 曹操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18.“三国鼎立,天下三分”。三国中曹魏政权定都于 ( ) A.洛阳 B.长安 C.成都 D.南京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