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曹髦所处之形势,已如昔日之陈胜,即“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不仅可以解释曹髦临行前为何要留下“正使死,何所惧”的壮烈遗言,也可以解释他为何在“帝师溃散”之际,仍然“手剑奋击”,视死如归。因为曹髦自出征的一刻起,便没打算活着回来——他宁肯死于乱军之手,彰司马氏大恶于天下;亦...
尽管司马昭成功平息了这一事件,但曹髦之死的阴影却始终笼罩在他身上。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曹魏皇权的彻底瓦解,也为司马氏最终篡位埋下了伏笔。在后世的史书与文学作品中,曹髦被视为一个勇敢抗争、不畏强权的悲剧英雄。他的死虽然无法挽救曹魏的命运,却让他的名字与精神永载史册。五、后世的评价与反思 曹髦的悲壮...
曹髦的即位,标志着曹魏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对于曹髦来说,却是充满了挑战和无奈。他虽然成为了皇帝,但实际上却只是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司马师手中。曹髦即位后,司马师凭借拥立之功,权势达到了顶点。他不仅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 ,还掌控了全国兵马的...
他的名字叫曹髦,年仅十九岁,是曹魏第四位皇帝,因不满司马昭专权,所以亲自率众攻打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的爪牙成济所杀。 今天,我们聊聊曹髦之死。 最初,曹髦并未打算与司马昭正面抗衡,而是打算趁司马昭上朝的时候突然发难,结果刚谋划好,这事就被泄露出去了。 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
这样来看,那时候曹髦能选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去讨贼然后死了,要么就“等着被废掉、受侮辱”。照这么说,曹髦为国家献身,这可不是莽撞的行为,反倒是充满了跟命运抗争的那种悲壮味道呢。王经说:“……现今权力在司马氏他们那儿,已经很长时间了。朝廷上下、四方之人都为他们拼命,全然不顾及是逆还是顺的道理...
王经曰:“……今权在其(司马氏)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汉晋春秋》 本文想就现存史料,分析曹髦死前的一系列抗争之举。在笔者看来,曹髦虽短寿早逝,亦无功绩可考,但他的殒身社稷之迹,可谓曹魏皇室之余晖,无愧乃父乃祖威名。
曹髦选择司马师死在军中的时机恰到好处,假如当时司马昭脑子一抽抽,真的由傅嘏带兵回洛阳,那么曹髦的计划就可以成功了。在发现计划失败的同时,曹髦又能迅速妥协,说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而当司马昭步步紧逼,到达“其心路人皆知”的时候,曹髦没有坐以待毙,先是准备趁朝会之机除掉他。在无奈之下最终选择...
曹髦之死,无疑是一场最惨烈的悲剧,同时以宣布曹魏宗室再也没有能力反抗司马氏家族。 可他却是壮志未竟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相比三国时期的其他软弱的傀儡皇帝,曹髦无疑是最有高贵气质和傲骨血性、强烈使命感的皇帝,他印证了孟子的那句话“威武不能屈”。他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为了活出人性的高贵,为了挽救...
但这样的背信弃义也给政治带来了极大的汹涌波澜,司马懿的心腹蒋济在次年因愤恨而死,忠于曹魏的旧臣们对司马懿失去了信任,在251年、255年和257年相继爆发了淮南三叛。若是说高平陵是权力的较量,那么淮南三叛则是忠臣与司马氏之间的立足之争。帝权的衰退与无奈的反抗 曹髦年纪虽小,却聪慧过人,对中兴曹魏充满...
不明不白的“曹髦之死”曹髦在公元254年即位,“高贵乡公”是他即位之前所用的称号。曹髦即位后,《三国志》就以“帝”来称呼他,直到他去世。基本上,陈寿对曹髦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髦登基时是走路去见太后的(孝顺),而且他还减少了后宫的用度(节俭),更有勤政爱民、尊敬老人、到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