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相传为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得意书。今睹真迹,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康熙行书跋《曹娥诔辞卷》“升平二年”即公元358年 是书写者抄写《曹娥碑》的时间 按纪年 王羲之尚在世中 因而有理由怀疑这是王羲之的墨迹 ...
《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款署东晋昇平二年(公元358年)作,故又名《昇平帖》,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 关于书者多...
《曹娥诔辞卷》书法精湛,文人观款与题跋增其历史价值。书心上韩愈楷书“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为现存唯一韩愈墨迹,书心处亦有唐代怀素题名及观款。(《曹娥诔辞卷》部分展示),该段落呈现了作品的局部细节,保持了原文的中心思想与用词准确性,语句流畅,逻辑清晰,且字数符合要求。题跋中,各家竞相展示才...
《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作品的画心上梁武帝时期有僧权、唐怀充、满骞、杨汉公;唐代怀素、韩少处、冯审、李脱,卢弘、柳宗直、馮(缺)、孟简次(缺)、韩愈、赵元遇、樊宗师、卢同。以及无...
《曹娥诔辞》是为了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灵感来源于民间故事“曹娥寻父”。曹娥到底是什么人呢?曹娥在世时并不出名,但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了一件传世之事。公元143年,作为父亲的曹盱在迎接潮神伍君时,不幸淹死于舜江中。年仅14岁的曹娥面对父亲失踪,无论白天黑夜都沿河寻找,足足找了17个晚上...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真迹仅展出30天。《曹娥诔辞卷》 晋 佚名 绢本 纵32.3厘米 横54.3厘米 《曹娥诔辞卷》此卷绢本小楷书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的诔辞,内容与《后汉书列女传》及《世说新语》大多吻合,书心有东晋升平二年(358)署款,故此帖又名“升平帖”。自宋至清对作者一直有王羲之与东晋佚名...
《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曹娥诔辞》绢本,...
近代书法家启功通过对《曹娥诔辞卷》书法风格的研究,发现其字体结构和书写方法体现了东晋时期楷书趋于成熟的风尚,这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有所差异,他也认为《曹娥诔辞卷》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宋高宗赵构) 不论作者是谁,这篇《曹娥诔辞卷》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意义,作为迄今唯一存世的东晋楷书墨迹,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
《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款署东晋昇平二年(公元358年)作,故又名《昇平帖》,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