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弄丢了我的女孩创作的玄幻小说《更路簿》,已更新2章,最新章节:第二章 横滨港。咸腥的海风卷着沙粒拍打在锈蚀的船舱上,浪潮在船锚上撞碎成雾。雾气在变换。旧的船刚被浪推走,新的又挤进泊位;水手们汗珠坠地时溅起的尘灰,转眼就被下一双草履碾散。但船锚只是铁铸的沉默
总称为“更路簿”《驶船更流簿》抄本就是其中之一 △ 民国时期《东海更路簿》,海南省博物馆藏。“东海”是海南渔民对西沙群岛的称谓。此更路簿详细记录西沙群岛各个岛礁的名称、位置、航向、距离和特征。在没有导航、没有卫星 驶着木帆船出海的年代 更路簿就像是现在的地图导航 带领世世代代的南海渔民 最大...
阎根齐:海南渔民出海时,必携带《更路簿》与罗盘。船长或者负责管理罗盘的“火表”紧盯罗盘指针,根据手中《更路簿》记录,结合本帆船的特点与海流、潮汐、风向、风速以及航行中的岛礁障碍等各种因素来把握航向。《更路簿》记载的句式是按条目书写的,每一条表达一条更路,用语精炼。如陈永芹《西、南沙更路簿·往...
每个渔民都能把自己经验加进《更路簿》里呀,也就意味着《更路簿》没个定版,一直不断地完善修改,变成一部详细记录西沙、南沙群岛岛礁名称、特征和确切位置,还有起航线、岛礁地貌以及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水文气象信息的航海针经呢,南海三沙海域呀,每个月水流啥样、风潮啥样、海浪下有多少暗沙险礁,在每...
更路簿又称南海航道更路经、水路簿、驶船更路簿等,是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捕捞时集体创作的航海指南,以口述或抄本的形式流传。更路簿大约孕育于元代,明代早期形成,清代在今海南省特别是文昌市、琼海市的船主和船长中广泛流行(夏代云、牟琦、何宇阳:《海南渔民〈更路簿〉的时代考证和文化...
有一种书,流传于海南渔民手中,它是海南渔民千百年来航行南海的“指南针”,这种用海南方言著述的“南海天书”,就是《更路簿》,这是渔民化的南海地图,更是海南人民开发南海的有力证明。 “南海天书”《更路薄》 《更路薄》是由琼海市的潭门镇渔民和文昌市的东...
浓成椰影,天上的云朵,一个人的乡愁 ○更路簿 烟火数十载,我行走在流水似的人间 猎渔之人 在一本更路簿中,走出了凌乱的步伐 此去千里,南下或西行 都需一季风率领,起白帆,犁破万亩蓝 渔网是空的,漏下阳光 你顶着草帽,坐于甲板,太阳赐予你 一身铜色。这个高调的行吟者 我们都陪过他在桑田沧海,...
关于更路簿的简介 更路簿,又称航海图、海道图、海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航海图,是中国古代航海家们在长期航海实践中积累的航海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路簿最早出现在唐朝,是由当时的航海家们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和观察记录绘制而成。它是一种以海图为基础,结合了天文、地理...
《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是自古以来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更路簿》采用罗盘加针位(见下图)的方法确认方向,更数计算两地距离(1更约为10海里)。如《更路簿》第一条“自大潭(海南岛潭门港)去船岩尾(西沙群岛)用乾巽十五更收”,含义是从大潭启程,到西沙群岛,采用乾巽位...
中新网海南琼海11月12日电 (李桃)由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斐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南海·更路簿——专题展览,现正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将持续到12月9日。图为南海·更路簿——专题展览活动现场。 斐济中国文化中心 供图 2008年,更路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国古代渔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