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更名田 又称更名地。清政府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下令,将一部分原来明藩王所占土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即承认农民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号为更名田。第二年,又鉴于更名田内, “输粮之外,又纳租银,重征为累”,改为“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减轻了对这一部分农民的剥削...
更名田名词解释 “更名田”是指由于地名、建筑物名称、企事业单位名称、组织机构名称等出现问题或需要调整而进行更名的田地。这种更名通常是出于历史、文化、行政、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目的是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继承历史文化、整顿政务管理等。在进行更名田时,需要经过规划、审批、公示等程序,以确保更名的合理性和有效...
解析 更名田是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佃农耕种,承认其所有权的政策 诗句明确指出康熙下诏将明朝藩王的土地变更所有权归属农民,时间(1669年)、主体(明朝藩王土地)、结果(土地归农民所有)均符合史实。该政策通过土地易名解决土地归属纠纷,巩固农业生产关系,属于清政府调整土地政策的典型措施。诗句内...
依据题干材料“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可以看出清初期“更名田”是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革,属于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 康熙帝时期经济已经恢复了,故A项错误。 B项中的民族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土地兼并现象...
更名田政策的实施,不仅承认了农民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还极大地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农民们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这一政策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清朝的财政稳定奠定了基础。更名田的实施,是清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缓解民族矛盾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利于...
【战士命运@鳌拜】军..“更名田”。鳌拜辅政时期,在经济上的一个最为后代历史学家肯定的一个德政,就是实行“更名田”。这项措施,也是他在担任辅政大臣的过程中,最后的辉煌——因为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仅仅两个月,他就被康熙皇帝拿下了
康熙八年(1669),清朝政府颁诏实行更名田,这是康熙帝亲政后所进行的政治调整中陆续颁行的重要法令之一[1]。对于清初的更名田,史学界历来都颇多颂扬,认为它对重建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人并确认这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伟大成果之一。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早在更名田前,清朝政府已将其中...
【名词解释】更名田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更名田: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顺治元年(1644)起曾几次下诏,将这些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康熙八年(1669),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第二年下诏将土地无偿...
更名田是康熙八年(1669年)将明朝藩王土地划归农民耕种并确认其所有权的土地政策。 1. **背景**:明末清初战乱导致原明朝藩王的土地荒废或由农民占据,产权归属混乱。 2. **政策内容**:康熙于1669年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土地(原属官府所有)直接赋予实际耕种的农民,承认其所有权,免除变价或重租压力。 3. **影响...
清初的更名田 附表二 ①资料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康熙)《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地丁本折钱粮文册》;康熙二十一年《河南、南阳、汝宁三府并汝州地丁钱粮文册》。内缺怀庆府更名田数,据乔腾凤:康熙《怀庆府志》卷二, 《田赋》;马廷俊:乾隆《孟县志》卷五,《食货志》,《赋役》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