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
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
天暑炎热、地湿上蒸、人居其中而受其害,则成暑温病。如果单纯为热邪伤人,不兼湿邪,仍然属于前面所说的温病,不可混作暑病。所谓形似伤寒,是指暑温也会出现头痛、身痛、发热恶寒的表现。水与火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然而各自一旦发展到极点,反而会出现相同相似的表现。所以《内经》说“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
暑温、伏暑 原文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温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
【原文】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热,舌上黄滑苔,渴欲饮凉,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心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枳实各二钱,瓜蒌三钱,半夏五钱。 【原文】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
原文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
二十五、手太阴暑温,服新加香薷饮后,如果身上微微汗出,就不可再服新加香薷饮,以防解表太过,损伤卫气。因为暑邪最易伤气,易致卫虚表不固。虽然微汗后还有些症状没有解除,也应当辨其邪在何脏腑经脉,据证立法治疗。按:伤寒病发汗是唯一的治法,最宜发汗;伤风病也是不通过汗出便不能缓解,但最忌发汗,而只宜解...
5、上焦22-34暑温 37508:34 6、上焦35-42伏暑 26403:53 7、上焦43-49湿温寒湿 27404:34 8、上焦50-58温疟秋燥 23406:23 9、上焦_补秋燥胜气论 22607:28 10、中焦01-16 25109:01 11、中焦17-37 21610:37 12、中焦38-42暑温伏暑 18703:59 13、中焦43-53寒湿 20012:28主播...
暑温 第二十二条 282019-01 3 上焦篇 第二十一条 512019-01 4 上焦篇 第二十条 532019-01 5 第十九条 452019-01 6 第十八条 402019-01 7 上焦篇 第十七条 872019-01 8 上焦篇 第十六条 472019-01 9 上焦篇 第十五条 522019-01 10 上焦证 第十四条 532019-01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1万 第二十二条...
所属专辑:吴鞠通《温病条辨》原文朗读 声音简介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