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孔子说:“凭借智慧得到了,如果没有仁德来支撑,虽然得到,必定失去。凭借智慧得到了,也有仁德来支撑,但不能以庄重的威仪来镇住,那么百姓就会产生不敬;凭借智慧得到了,也有仁德来支撑,更有庄重的威仪来镇住,但驱使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今解:德不配位,即使坐上了这个位子,也不会坐得太久...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卫灵公》原文选段: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译文:孔子说...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那么民众也不会敬畏。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能按照礼法来动员,也是不完善的。” 注: “知”通“智”,“涖”同“莅”。 精华解读 ...
智慧达到了它(某种要求),仁义却不能守护住它,即使得到了它,必然会失去它。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 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 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不惑”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论语》记载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仅仅有智慧,而没有足够的爱心,那么他难以一直坚持做正确的事。()A.正确B.错误
智仁庄礼,领导者层次不同 |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段话讲的是管理者的不同层次。 孔子讲的这四个层次。 智,是做事的能力; ...
15-3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15-3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 2024-06-13 16:35:4902:05 51 所属专辑:人生智慧学终极版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智慧】258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提升企业商业伦理 2023-05-11 05:00:0205:1311 所属专辑:道德经 论语 韩非子管理智慧|每天一个管理锦囊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0.50喜点/集 下载手机APP 7天免费畅听10万本会员专辑 当前评论用户 狐仙儿yy
1)根据材料一中“为政以德”,“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根据材料一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知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中韩非的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