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智申在选择继承人时,看中了智瑶的才干,想立智瑶为家族宗主的继承人。但是族人智果看到了智瑶的性格缺陷,就劝说智申说智瑶内心凶狠,虽有帅气、勇猛、多艺、善辩、果毅五个优点,但他狂妄,没有仁爱之心,其他人不会宽容他,若立智瑶为继承人,他日智氏必遭灭门之祸。智申认为智果实在胡说八道,没有听从...
智伯瑶的覆灭,标志着春秋卿族政治的终结,也为战国七雄的崛起铺平道路。他的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被司马光引为“德胜于才”的案例,更在豫让的侠义传说中化作悲情符号。今天重读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窥见春秋末年的权力暗战,更能从中汲取关于领导力、人性与命运的永恒思考。互动话题:若智伯瑶采纳絺疵的建议...
就这样,赵家在晋阳城里苦苦支撑了两年多,城墙依旧屹立不倒,三家大军却愁眉苦脸。智伯瑶心里不甘,决定亲自去城外看看地形,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晋水引到城里去淹了它!于是,他命令士兵们挖了一条新河,直通晋阳,还在上游筑起了水坝,准备引水进城。天公作美,正赶上雨季,水坝里的...
一、智伯其人 我们这篇的主人公是智伯瑶,是晋国智氏最后一个家主,同时也是晋国最后一个实质的正卿,因为他被灭亡之后,虽然晋国还存在了很久,但早已名存实亡,正卿的角色已经没有意义了。古代爵位划分是“公侯伯子男”,智瑶本来是子爵,当了执政之后被晋升为伯爵,也有说法是自称为伯。智瑶是姬姓智氏,也可以...
智伯的确存在这些问题,只是这个形象有些片面。只有对各种史料中的记载进行整理分析,才可能对智伯作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智氏是晋国众卿长期激烈斗争后仅存的四卿之一,智伯瑶的祖父曾逼死赵氏重臣董安于,可见智氏有相当强大的实力。智伯能当上晋国执政,自然与家族的势力是分不开的,但他自己确实也是有能力有作为的...
智氏的覆灭,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局,更是一场人性的拷问。智伯瑶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将他推向了深渊。他错估了人心,也错判了形势。他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却不知自己早已身陷囹圄。韩、魏两家的“反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最初的妥协,是为了自保;...
族长智伯瑶,这人能力是有的,但毛病也很突出——太狂!走路带风,鼻孔朝天,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当时晋国还有韩、赵、魏三家,虽说势力没智家大,但也不是吃素的。可智伯瑶不管这些,一门心思地想把这三家都给吞了,开启他的“大一统”霸业。有一天,智伯瑶心血来潮,把韩康子和魏桓子...
从以上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智伯瑶确实很狂妄。不过他被杀真的只是因为嚣张跋扈吗?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这个国士指的是豫让,智伯瑶被杀后,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
智伯瑶攻打晋阳十分不顺利,为了激起韩氏、魏氏的作战情绪,智伯瑶许诺城破之后三家瓜分赵氏。但是晋阳被赵简子打造成了一个铁桶,防御力非常高,而且粮食、箭矢储备丰富,短期内很难攻克。智伯瑶在巡视战场的时候,发现晋阳地势低洼,而周围就有汾水。机智的智伯瑶选择以水代兵,水淹晋阳城。得意忘形的智伯瑶说:“...
父亲智宣子死后,荀瑶掌管了国家政事,也就是智伯瑶。后来,智伯瑶被杀死,智氏一族除了智果别立族氏外全部被灭。智伯家族被灭后,领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其中,赵襄子十分痛恨智伯瑶,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涂上油漆,当作平时喝酒的器皿。为什么会这样?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