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粒度是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是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分析中的重要参量。它通常可以通过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目,或者晶粒的平均线长度(或直径)来表示。在工业生产中,晶粒度等级被用来具体表示晶粒大小,标准晶粒度共分为12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9~12级为超细晶粒度。晶粒度的检测对于理解材料...
起始晶粒度指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加热,奥氏体化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的晶粒度,即奥氏体转变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开始接触时的晶粒大小称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是指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度,基本上反映钢件实际热处理时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大小,直接影响钢...
对于等轴晶单相组织试样,使用比较法测量材料的晶粒度既方便又实用,对于批量生产的检验,比较法的测量精度已足够;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材料,可以使用面积法和截点法测量其晶粒度[1-2]。近期在晶粒度标准比对试验过程中,发现采用不同晶粒度测量方法或者采用面积法(测量网格不同)对晶粒度进行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均存在偏差...
晶粒度的定义:晶粒度(grain size)是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单位体积的晶粒数目(ZV),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目(ZS)或晶粒的平均线长度(或直径)。工业生产上采用晶粒度等级来表示晶粒大小。标准晶粒度共分12级,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9~12级为超细晶粒度。晶粒度的作用:它对金属的机械...
截点法是计数已知长度的试验线段(或网格)与晶粒截线或者晶界截点的个数,通过计算单位长度截线数、截点数或平均截距来确定晶粒度级别。截点法一般使用人工计数截线数或截点数,晶粒细小时计数易出现误差,从而导致晶粒度测量结果偏差增大[9]。另外,对于含两相或多相组织试样的晶粒度测量,只有第二相与基体晶粒的尺寸...
一般情况下测定平均晶粒度有三种基本方法:比较法、面积法、截点法。具体如下 1、比较法:比较法不需计算晶粒、截矩。与标准系列评级图进行比较,用比较法评估晶粒度时一般存在一定的偏差(±0.5级)。评估值的重现性与再现性通常为±1级。 2、面积法:面积法是计算已知面积内晶粒个数...
晶体中的晶粒是指由大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微观颗粒,每个晶粒都具有相同的晶格结构。晶粒度通常用晶粒的尺寸来描述,即晶体中晶粒的大小。 晶体中晶粒的尺寸和分布特征对晶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晶体的机械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晶体的结晶度和晶界数量。晶体的结晶度越高,晶体的性质...
晶粒度
晶粒度检测方法 晶粒度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金相显微镜观察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电子背散射显微镜观察法等。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金相薄片进行显微观察,可以直观地观察晶粒的形貌和尺寸。 x射线衍射分析法则是一种精密的方法,通过衍射图谱的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晶粒的尺寸和取向。 电子背散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