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普哈丁、墓、南宋、伊斯兰教 普哈丁(亦称补好丁),史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孙,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中国传教,并在扬州建立了仙鹤寺。为中国早期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普哈丁在山东济宁传教,在返扬州时,逝于船中,后葬于扬州。 现在学界对普哈丁为穆罕默德十...
普哈丁墓园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东解放桥南堍,是一处宋代伊斯兰教的珍贵遗迹。🕌 普哈丁,据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他在南宋末年来到扬州,传播伊斯兰教,并在城内建造了礼拜寺(今仙鹤寺)。德祐元年(1275年),普哈丁在这里安息,他的墓地成为了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普哈丁墓不仅是伊斯兰教...
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 普哈丁墓园,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
院内有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先贤历史纪略》碑。墓园内有宋朝和明朝的西域先贤墓,及明清时期知名的中国穆斯林墓葬,其中包括清代回族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衣冠冢。北墓区安置了砖墙拱门、简瓦四角亭四座,普哈丁墓即安置在北边...
普哈丁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亦名“巴巴窑”。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回回堂内。建于南宋末年,清末重修。大门门额题“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德祜元年(1275)...
🏛️ 普哈丁墓,这座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的古老墓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古运河东解放桥南堍。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仅是一处重要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也是研究中阿友好关系的宝贵实物资料。🌳 普哈丁墓的建筑布局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花墙隔开,但又通过门道相连。首先是墓域...
今天,“海丝名城云牵手”系列开启第四篇章,走进位于广州越秀的清真先贤古墓和位于扬州广陵的普哈丁墓。这两个海丝史迹分别为伊斯兰教传教士宛葛素与普哈丁的墓葬,成为了中国与伊斯兰教友好交往的象征。 明代《闽书·方域志》记载 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年)
普哈丁墓,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后在清末得到了重修。墓地的入口处题有“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的字样,据传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家族的第16世裔孙。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普哈丁来到扬州传播教义,不幸于德祜元年(1275)7月20日,在从天津南下的船只上病逝。遵照他的遗愿,他...
普哈丁墓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古运河畔,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这座墓地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建筑与功能划分 墓地内的建筑巧妙地分为三个区域:墓域、清真寺和公园,各司其职。墓域存放着穆斯林先贤如普哈丁及其他阿拉伯...
摘要:普哈丁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85—1274)来扬州传教,德帖元年(1275)7月20日归真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普哈丁墓园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