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鼓吹以“八音会班”为单位,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所用乐器包括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小锣、镲、板、鼓、梆子、胡琴、三弦等,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鼓、锣、镲等用以烘托气氛,演奏时主副相衬,彼此呼应,整体气势颇为雄壮。晋北鼓吹的曲调...
晋北鼓吹和山西其他民间乐器班社一样,传承都是以祖传班社为主,以拜师学艺的徒弟班社为辅。艺人从小就搭班子,在父辈或师傅的严格管教下先易后难的学习,老话讲‘围着桌子转’,在实践中锻炼吹打技艺。此外,由于艺人和班社的不同,往往同一首曲牌吹打出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被艺人口语化称为“死曲活吹”。...
晋北鼓吹主要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它源于元明时期北方流行的鼓吹音乐,至明代发展成形,清末民初达于兴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晋北鼓吹以“八音会班”为单位,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所用乐器包括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小锣、镲、板、鼓、梆子、胡琴、三弦等,...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 【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
晋北鼓吹《大得胜》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晋北鼓吹乐中的一首经典曲目。以下是关于晋北鼓吹《大得胜》的详细介绍:1. 流行地区: 晋北鼓吹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等地。2. 演奏团体: 在当地,民间鼓乐班子被称为鼓房、鼓班或八音会,这些团体经常演奏晋北鼓吹乐。3. ...
🌸 晋北鼓吹,一种源自元明时期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区。它主要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大气磅礴,独具一格。🌸 晋北鼓吹的演奏乐器包括唢呐、管子为主奏乐器,笙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
晋北鼓吹,这一在山西省大同和忻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是岁时节令、庆典祭祀以及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这个春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鼓吹”的唢呐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卢补良,他将携手忻州八音艺术团,在忻州古城为我们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演出。◇ 鼓吹的音乐...
晋北鼓吹,俗称鼓手或响工,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的传统鼓吹乐,常用于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典庙会等民间礼俗活动。晋北鼓吹的曲调多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及宗教音乐,它主要演奏《八大套》、《大得胜套》等套牌音乐。常用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镲、鼓、板、梆子等8 种,演奏人员由七八人至十几人不等,演...
晋北鼓吹是流传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它源于元明时期北方流行的鼓吹音乐,至明代发展成形,清末民初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晋北鼓吹以“八音会班”为单位,一般有班主1人,吹鼓手10人,所用乐器包括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