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指阿赖耶识本身的识种子刹那刹那流注出来,使得阿赖耶识不断不灭的一直在运作着; 二是指阿赖耶识流注七识的识种子,让七识不断的运行,以保证五阴身的生命活动。阿赖耶识一直在不断的执持我们的色身,让色身的生命活动相续不绝,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一期的果报也就结束了,阿赖耶识就舍弃这个色身。
耳根坏了,声尘也就消失,声音不能再传导到胜义根变现出来内声尘,耳识就慢慢消失。他听的声音就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最后就听不见了。鼻根也不能起传导作用,香尘不能传导过来,鼻识就渐渐的消失了;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渐渐的身根也不起作用,第八识不再传导触尘,没有了触尘,身识也就渐渐的不起作用了,整个...
大乘显识经讲解 第一章 贤护童真请法因缘 原文:贤护。众生死此。受觉法界识界。皆舍离身。识运受觉法界。受余身者。譬如风大。吹众妙花。花住于此。香流至远。风体不取。妙花之香。香体风...
【大乘显识经】是一部由唐代地婆诃罗翻译的佛教经典,收录在《大正藏》第十二册,有两个译本。首先,隋朝阇那崛多译的《移识经》于开皇十一年(591年)被译成,费长房曾记录下这一过程。该经原名为《移识经》,后改名为《贤护长者会》,与《显识经》虽本体相同,但翻译有所不同。地婆诃罗的《大...
识亦如是,虽处猪狗食不净类诸恶趣身而不为彼之所染污。贤护。识舍此身随善恶业迁受馀报。譬如风大出深山邃谷。入於薝卜香之林。其风便香。经於粪秽死尸臭恶秽污之所。其风便臭。若风香臭俱至。风则香臭并盛者先显。风无形质香臭无形。然风持香臭迁之於远。识弃此身持善恶业。迁受馀报亦复是,...
【大乘显识经】[1] 二卷。唐·地婆诃罗译。又称《显识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 本经有二译,第一译是隋·阇那崛多译的《移识经》二卷,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乃开皇十一年(591)十月至十二月之间译成,由费长房笔受。《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记为︰本名《移识经》,新改名《贤护长者会》(本...
大乘显识经讲解 第七章 识之无形不可眼见 原文:佛告大药王子。如来正法。难遇难得。我于往昔。为半伽他。登山自坠。弃舍身命。为求正法。经历无量。百千万亿。种种苦难。大药。汝所悕望。皆恣汝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大药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识相云何。愿垂开示。
阿赖耶识也是这样,众生看不见阿赖耶识,但是以祂所起的作用,我们就知道有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参禅去求证。 原文:大药白佛言。云何为识作用。 佛言大药。受觉想行。思忧苦恼。此为识之作用。复有善不善业。熏习为种。作用显识。 大药白佛言。云何识离于身。便速受身。识舍...
而有火生。如是因识。及因男女。色声香味触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无果。果生花灭。如是因身显识。循身求识。识不可见。 释:大药王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产生欲的因?这里的欲主要是欲界众生的男女欲望,以及对五欲六尘的追求欲。欲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欲求,男女欲最重,其它的欲比如金钱欲、...
《大乘显识经卷上》 前一小段未翻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 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阿罗汉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逮得自在。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于去来今照了无碍。 是大那伽如佛之教。 所作已办弃大重担。 获于己利。已断流转生死有苦。 以正智力。 善知众生心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