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遗憾的是,在春秋古国黎国的身上,这两条线索都是模糊不清的。黎国的国都——也就是《式微》提到的那个“家”——西晋学者杜预声称该在山西省长治县,而唐代编纂的《括地志》却说是在山西省黎城县。于是乎,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黎国的国都便有了这样两处标记:这两处旧址孰是孰非,我们尚难断定——...
因此,我很疑心,春秋时代的黎国是一个姬姓诸侯,与东邻卫国、西邻晋国俱是同姓。可遗憾的是,春秋时代的黎国在传世文献中留下的痕迹实在太过寥寥,这样的猜测很难得到印证,也就只能停留于猜测了。黎国君臣一直滞留卫国争取外援,为什么始终不见卫国有所行动呢?《旄丘》就此给出了一个隐晦的解释:狐裘蒙戎,匪车...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11【黎国】 黎国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
西伯戡黎后,殷末黎国即已败灭。那么,周代楷(黎)国从何而来?《吕氏春秋·慎大览》说:“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帝尧之后于黎。”《史记·周本纪》则说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二说各不相同。依《世本》黎为子姓(《左传·隐公元年》正义引)。《姓氏急就篇》也说:“黎氏,黎侯之后,子姓。”此条...
该研究通过对50个现代样本和2个春秋时代黎国西关墓地贵族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父系单倍群N1a2-F1360的起源和扩散历史。 https:///10.1016/j.jgg.2021.07.018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单倍群(haplogroup)是在父系或母系中拥有最近共同祖先(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TMRCA)的一个群体。这些具有不同分化...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春秋黎国唯一可信的文献记载。其中提到,黎侯在公元前7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曾一度遭到赤狄潞氏的迫逐,尔后又在晋景公的武力支持下收复失地,重建了社稷。 前文提到《毛诗传》对《式微》一篇的解释,说黎侯曾经流亡到了卫国,诗中的“中露”和“泥中”就是黎侯流亡时的寄居地。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春秋黎国唯一可信的文献记载。其中提到,黎侯在公元前7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曾一度遭到赤狄潞氏的迫逐,尔后又在晋景公的武力支持下收复失地,重建了社稷。 前文提到《毛诗传》对《式微》一篇的解释,说黎侯曾经流亡到了卫国,诗中的“中露”和“泥中”就是黎侯流亡时的寄居地。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春秋黎国唯一可信的文献记载。其中提到,黎侯在公元前7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曾一度遭到赤狄潞氏的迫逐,尔后又在晋景公的武力支持下收复失地,重建了社稷。 前文提到《毛诗传》对《式微》一篇的解释,说黎侯曾经流亡到了卫国,诗中的“中露”和“泥中”就是黎侯流亡时的寄居地。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