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种审判方式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它突破了单纯依赖法律条文的局限,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融入法律判决之中,主要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理念来对犯罪事实进行...
又称“引经决狱”、“经义断狱”。是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提出的一种断狱方式,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过渡形式。 《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
“春秋决狱”的核心是“论心定罪”,也就是按当事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及量刑的轻重。春秋决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罚株连家族的问题,对减轻秦朝以来的严酷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帮助。“春秋决狱”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汉朝政权统治,并将儒家思想带进法律之中,进一步加强儒家思想对统治阶级的影响力...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断狱”,是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审判方式。它起源于汉代,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儒家学者开始运用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和故事来解释和裁决案件。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融入法律实践,以达到教化民众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春秋决狱的核心思想是“原...
决狱是朝廷下发新诏令,或曲文法条在裁判中获得执行的一种司法机构。当时朝廷为了更有效地判定犯罪,特设立此机构,以充实司法工作。春秋决狱既可以以王室的诏令和法规为基础审查小受罪者,也可以以古代判例库中的典型案件为例来判断大受罪者。 在春秋决狱的审判中,重视信任与谅解的原则,注重让受害者的声音在审判过程中...
4.“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创者为董仲舒,即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在法律烦琐而又不完备的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春秋》经义决狱不失为司法原则的发展和审...
百度试题 题目[名词解释题,10分] 春秋决狱,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是指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反馈 收藏
法学考研法制史名词解释: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指的是什么?对于考研细小的知识点,在备考的过程中也是不能轻易忽视的。小编整理了法学考研法制史“春秋决狱”的详细内容,具体如下所示: 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创者为董仲舒,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
所谓“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经义决狱”,是指两汉时期儒家学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抛开国家法律,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的司法活动。中文名 引经决狱 外文名 Legal Judgments by Reference to Classics 别名 春秋决狱、经义决狱 类别 司法制度 核心内容 原心论罪 起始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