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释 更多 作者:佚名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来自宋代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的作品。全文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
昏昏:(形)①昏暗模糊的样子:暮色~。②神志不清的样子:~欲睡。 小提示:"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霜露昏昏 全诗 原文译文拼音版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期望百姓丰收,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词人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和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1.这首词中分别写了两处上元节的景象。2.简析“火冷灯稀霜露下”的作用。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
火冷灯稀箱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