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 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这样听上去好像很...
王阳明,这位明朝的哲学家,以其深邃的心学体系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在他的心学理论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一观点,尤为引人注目。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紧密联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首先,我们来解读“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的内涵。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当一个人对于某个知识的理解达到了真实、确切、坚定的程度时,这种理解就会体现为具体的行动。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能够在实践中被应用。“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同样地,当一个人在行动中表现出明...
下半句原文是:明觉精察处皆是行!这里的关键是“明觉精察”四字。我对这四字的理解是:在行中觉察、觉悟!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知识又反过来促进实践的深入,这就是以知促行!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做工作总结呢?其实工作...
精察:精细明察。 这句话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114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
出自明代王守仁《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释义】 笃实,踏实、实在;精察,精细明察。意思是,识清楚实在,本身就是行动;行动自觉、明察,其中就有认识。 古人早有“知为先,而行为重”的主...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意思是,对知识了解得真切笃实的地方就是行动,行动时能明觉精察的地方就是知识。 【来龙去脉】 此金句出自王阳明的《答顾东桥书》。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和行...
首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揭示了认知的实践本质。当认知达到透彻程度时,必然产生实践冲动,如医生掌握病理知识后自然形成治疗方案。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执行,而是认知达到'笃实'状态时产生的必然延伸,类似种子成熟后必然破土的自然过程。 次句'行之明觉精察...
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属于什么哲学观点?(稍作停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