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意思是对民众要亲和仁慈,讲的是对他人的态度。“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明德”讲的自我修行,而“亲民”讲的是对他人的态度。“止于至善”则讲的则是“智”,其中包含了理性对自身的反思,是一种虽不能至,心...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核心要义。其中,“明明德”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修养与品德的彰显,“亲民”则体现了与社会民众的紧密联系与互动,而“止于至善”则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终极追求。“明明德”与“亲民”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道的核心。槐轩...
【学习任务三】1.结合王阳明的一段话,说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间的逻辑关系。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而不止于规短,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出自儒家经典典籍《大学》。圣典所言一字一句都无虚设,实有其自。本篇文章主要阐释《大学》与周易典籍的逻辑关系,从而让读者一窥儒学的传承关系,是有着一以贯之之道的逻辑的。古代大字同太。言大,就是极,大者,无有超出其右谓之大。而在儒家文化中,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句出自曾子的《大学》,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
2.《大学之道》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性文章。历代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纲”“八目”。其中的“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试分析“三纲”内涵和相互关系。答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德”与“亲民”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二者发展的最终目标,即“明明德”与“亲民”都是为达到至善的境界,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大学》的核心;而《大学》又是《论语》的总纲。其总纲地位既表现在思想上的总领,也表现在逻辑上的纲目关系:三纲八目,絜矩之道(逻辑思维结构)。1、参考上图:“大学之道”流程图 《大学》逻辑上的纲目关系:三纲八目,絜矩之道 三纲:明明德、新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亲民,最后止于至善。“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好好地做人。“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民”就...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句出自曾子的《大学》,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