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诗以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寄托了王安石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人才埋没的忧虑。以下是对《王安石明妃曲》更为详尽的赏析。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诗歌背景 北宋时期,朝廷内外交困,北方辽国和西夏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维持边境的...
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
明妃曲(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是一首古...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借古人发自己的感慨罢了,这也是咏史怀古诗歌的一大特色,毕竟单纯的怀古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明妃曲》中写得很深刻,他写道:“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扫过去之陈见。“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寄寓着诗人的慨叹。这首诗写于嘉祐四年,此前近二十年的时间,王安石一直在外地任职,虽然他一直着意于改革,也小有成绩;但也一直受到守旧顽固派的反对,阻力...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宽夫诗话》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二诗。二诗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
《明妃曲二首》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
《明妃曲二首》是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之后不久创作的,面对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时他正准备有所作为。两诗皆立意新颖,描写生动,着重歌颂昭君热爱家乡故土的高洁品德,这自然是倾注着作者爱国忧时的满腔激情。因而,两诗一经脱稿,很快便引起轰动,当时著名作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
赏析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