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头...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出身寒微,虽然年青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别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字词解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 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参考翻译:...
根据第二幅图画展示的画面可知,小松已经超过了周围的杂草;故(2)可以填写: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是:当时人不识得它是凌云之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大松“凌云”,已成事实,人们才发现、称赞它的高大。小松已经长大,根据图画分析,松枝已经可以和天空的流云比肩,所以(3)处...
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出身低微,贫寒不得志,晚年投靠后梁朱温才得任翰林学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小松》 解释: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赏析:此句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的写照,表达出诗人不受重用、空怀抱负的苦闷之情。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鉴赏 《小松》一诗以松喻人,寓言式表达寓意深远,富含批判与启示。松树以其傲霜斗雪、挺拔不屈的特质,历来被视为勇毅与坚韧的象征。诗人聚焦于松树生命旅程的初始阶段,以“小松”作为喻体,细腻描绘其在恶劣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卓尔不群的发展潜力。 “自小刺头深草里...
杜荀鹤〔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