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自性”或“空性”是指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固有的、独立的自性。在金刚经中,佛陀通过否定一切法相,来揭示现象背后的空性。这种空性不是指事物不存在,而是指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它们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的聚合。理解“无自性”有助于我们超越对现象的表面认识,达到一种超越的智慧状态,即般若波罗蜜多。这...
因为一法若有性,不外乎二种,一因缘性,二,非因缘性。如今二性皆无,可知诸法彻底无性。 又,虽彻底无性,而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差别,而现出种种相貌。 何以故?无性性中具足一切法也!此非因缘之毕竟空一关,乃理解汉传别圆之关键。非因缘即自性本具也。自性即无性性,本具即此无性性中含藏一切法...
就是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是万法等如虚空不可得,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虽然不可得,可是能起用,如是双摄常跟无常;双离,也必须离于常跟无常,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注意!以无所得,无住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本,立一切法。因...
梵文表示叫做“asvabhāva”,是对这个“svabhāva”的否定,没有,性空。那么佛教有时候也把“性空”翻译成“无自性”。无自性,没有那个自我的“独立存在性”。噢,这就是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 大家一定要理解,这第二重“二谛”所讨论的“性空”仅仅指的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比如说,不是...
1、自性(svabhāva) 在佛教里这个自性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重点在于破增益。对于补损减,对于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只是遮诠表达并不直陈。所以在二时教法里的标志性的表达是无自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二...
《心经》开示 | 缘起无自性 佛在世的时候,特别注重对“诸行无常”这个法印的开示。因为它就是现实真相,是谁都不能歪曲的事实。它很有力量,谁都不能说诸行是常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的当下里观察到无常性,从现象上观察到万法的生灭:没有永恒性。这个“没有永恒性”贯穿在生和灭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刹那都是...
佛经里说,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的..这讲的就是"诸法无生"...了解这个"诸法无生"有什么价值跟意义呢?所谓“无生”就是说:一个本质上就是个假的东西,哪来的生、又哪来的灭呢?《金刚经》里说的“应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都是些如幻如梦的虚假东西...要这样看...
《心经》中多处提及“空”,但“空”并不表示没有万物,万物当然是“有”,但无自性,故“空”。那为何万物「无自性」呢?因为万物都是依缘而生。一个事物的存在都要依待其他事物作为条件,没有一个事物不是依靠其他事物作为条件而独自成立的,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没有一样不是这样。依缘而生也符合...
应该是: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空有不二,事事无碍。“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
《解深密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佛教学派中,《解深密经》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 《解深密经》有“经中之论”的称号,这是因为它组织严密,长于论议,境、行、果、备,说理精辟。经共有八品,而《无自性相品》却是它的理论的中心。《无自性相品》在佛教教理上有极大的概括性和议论性,它对于佛弟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