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果便是无常,就符合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只要循因果、依因待缘就有生灭,就含着「无自性」,只要是「无自性」就含着「空」。「无自性」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无法:自己支持自己、自己承认自己、自己完成自己,必须以其他因缘作为条件而使自己成立。你也无法找到事物与事物、人与事物之间本质的共通性,...
佛教的空观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一种通过否定性语言和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超越二元对立,获得对现实更为深刻的理解。 结语 佛教的“空”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概念,它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对立,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通往智慧和解脱的道路。从无自性、缘起、无常、无我,到中观、唯识等各个派别的深入阐释,空展现了佛教对世界...
1、无自性空是说明事物性质的,世间事物有两类,一类是“自性”类事物,也就是带有属性性质的物理世界。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其本身有自然属性。叫“自性”。2、另一类是人的认识类观念,例如观点,名字,时间、概念,认识,逻辑等等,是由人的认识推导出来的,派生出来的,叫“无自性”。...
答:没错,无自性确实是性空。无自性,你要注意到,那里头重要的一个字是「自」,不是它没有性,它说无自性,你要懂这个道理。自是什么?自是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那就是真性。一切法性现识变,它怎么能没有性?所以这个性叫法性,大乘教里叫法性。所有一切的物,现相,都有法性,没有法性就不可能有现相。...
“空无自性”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空”在佛教中,指的是世间万物皆无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它并非指事物不存在,而是强调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自性。 “无自性”则进一步阐述了“空”的内涵。自性,即事物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或属性。然...
1、无自性空是说明事物性质的,世间事物有两类,一类是“自性”类事物,也就是带有属性性质的物理世界。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其本身有自然属性。叫“自性”。 2、另一类是人的认识类观念,例如观点,名字,时间、概念,认识,逻辑等等,是由人的认识推导出来的,派生出来的,叫“无自性”。凡是由认识推倒出来的...
为什么缘起类或无自性类事物被认为是“空”的呢?这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的观念产生,根据佛教的颠覆性和批评性想法,凡是人的思维创造物,其本质都是“空”的。这里的“空”并非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或自性是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的认识,它们便失去了独立的意义和存在。
一、概说《般若经》「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不同(p.180) 《般若经》常说自性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经论师的大力宏扬,学者们似乎觉得《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了。 当然,《般若经》说一切法虚妄无实,但有名字,是可以说是无自性的。如《经》说:「我名字,……无自性...
佛教文化超话无自性空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说证到此境时,无五蕴可断?(五蕴自空)無自性空者,乃屬圓滿般若之諦。十八無自性空的境界,就是最高、徹底圓滿的境界的眞諦。那麼,這個眞諦呢,就是證到等覺於我佛如來的境界,此即無五蘊可斷而自證諸法空性,五蘊自空也。處處要喊斷五蘊,這裡講到無五蘊可斷,本來就...
他不说空无所有,他说众微没有自性,就像房子没有自体,本身并没有,是钢筋、水泥、砖瓦和合成功的;沙发椅,本身也没有,是由弹簧、木板、皮革等,配合成功的。任何事物本身都没有本体,所以,无自性叫空,不是无相叫空。有人说空就不应该有相,有相就不是空。那是会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