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给解释一下啥意思。 无明不觉生三细,《起信论》原文是这样的:‘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
佛教《大乘起信论》中提到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指由根本无明所生的三种微细相和以境界为缘所生的六种粗显相。三细:1. **无明业相**:指的是真如在无明的动摇下所表现出的状态,这是迷界原始的状态,是因,也是苦的起源。2. **能见相**:随着无明业相的动摇,主观的认...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嗔痴及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引起流转受报。致有众生相续。世间相续。(轮回)推此轮回之因。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如能觉悟。返妄归真。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何以有贪嗔痴。即能起杀盗淫种种恶业。‘人各...
《大乘起信论》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论述,深化了我们因无明导致流转生死之认识。先说三细。何谓三细?即根本无明惑,惑相微细,因对六粗,故名三细。一、业相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起,因无明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名为业相。业有造作,动作之义,行相极微,即是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知。等觉后...
有一部分人,知道这些境界相都是世界在我心中呈现的影像。对它们不即不离,不去舍离它们,也不去执取它们。在用的当下随缘而用。心不妄动。这样,就没有境界遇缘长六粗的六粗出来了。因为这些人没有去攀缘这些境界相的缘故。知道这些相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需舍。它自然产生,也自然消失。心便能安住不...
七大虽从真如起,分别则有,不分别则无。有亦不增,无亦不减,亦无生相也。真如而分七大者,无明妄动也;七大而成万物者,业力所感也。《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即此义也。 唯识论说:三能变,亦此义也。真如一变而成七大,七大再变而成万物,皆是众生妄想分别,实无一法生起。若众生分别...
若离本觉之性,则无不觉之无明,所谓无明实性即法性是也。《大乘起信论》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论述,深化了我们因无明导致流转生死之认识。先说三细。何谓三细?即根本无明惑,惑相微细,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一、业相 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起,因无明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名为业相。业有...
1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的形成,起于一个微粒.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的形成,起于一个微粒,这个微粒就是我们无明妄动的幻象.我的问题是:宇宙还没有形成,哪有我们,而没有我们,哪有"我们的无明妄动幻象"呢?...
答案来自百度百科,仅供参考。佛教《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者,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较三细相更...
在缘起的顺序中就是前3步,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境界为缘长六粗,《起信论》原文是这样的:‘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