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面前恭谨体贴,在朋友圈里轻财好士,在百万军中英勇无双,吴三桂知道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也尽心尽力地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年仅三十一岁,吴三桂即已被破格提拔为辽东提督,总领关外军事,社会对他的回馈不可谓不厚。大明朝对他确实高恩厚德。 确切地分析吴三桂选择中的道义原则和现实利益的比重,也许是不可能的。不过...
少年吴三桂此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凭着一股血气,带领着二十多名家丁,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杀到父亲身边,把吴襄从目瞪口呆的满洲兵中带了出来。皇太极怀疑明军有诈,下令兵丁不要追杀,听任吴三桂父子逸去。 这个传奇性的遭遇,给吴三桂带来的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声誉资本。在文恬武嬉的大明王朝,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孝勇之...
无处收留:吴三桂 把吴三桂从繁体字的杂乱掩埋下发掘出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当我的目光一层层刷去吴三桂躯体上的泥尘之后,当他的灵魂像兵马俑一样艰难地从黄土中展现轮廓的时候,我的心便和他的灵魂一起痛苦地痉挛了。这些考古学家手中的珍物啊,当他们走过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有着和我们异样,然而又能共通...
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世能力。他属于多血质类型,社会协调性极强,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反应。无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永远成为人群中心。吴三桂城府极深,精明机敏,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成熟许多。年纪轻轻的他在关外...
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世能力。他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社会协调性极强,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反应。无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令他赢得了所有军人的尊重;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永远成为人群中心。吴三桂城府极深,精明机敏,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成熟许多。年纪轻轻的他在...
吴三桂不想再叛变了。他在云南的日子过得挺不错,他真的别无所求了。 他喜欢云南这地方,这里四季如春,天蓝得一尘不染,和内陆简直是两个世界。 这里离辽东很远,离北京也很远,远到他似乎可以将它们忘却。那两处埋藏了他那么多复杂记忆的地方,他真希望不再想起。
当年祖大寿亲自督建的古城墙依然雄踞,墙顶那些青灰色的古意斑驳的城砖,曾经印上过祖大寿和吴三桂的足迹。 在天气好的夏天,我曾经好几次骑着自行车游荡在古城之中。在这个没有高层建筑的小城里,城中心的那两座巨大的石头牌坊吸引了所有到这里来的人的目光。这两座建筑依然以三百多年前刚刚矗立起时的那种目空一切...
吴三桂——无处收留。 从故乡出生于江苏高邮,成长在辽东宁远,据守要塞山海关,分封于云南王府。从效忠于大明的皇帝崇祯,到决意投靠叛贼逆党李自成,后又转而投诚到清军爱新觉罗,最后绝望的死在叛乱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他的一生都在被利用,被侮辱,被叛乱。
吴三桂,原来曾是一个翩翩美少年。 曾经壮志酬酬,想在大明朝这座巨大的山体上尽力攀登,海拔的上升就意味着幸福的临近。但是,就在吴三桂兴致勃勃地攀登到半山腰的时候,却发现,脚下所踩着的原来是座冰山,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缓慢消溶。即使爬到最高处,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毁灭,而不是达到永恒的幸福之路。
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里面装的是我的一篇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 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也没收到《收获》杂志的回信。不过,我的“体制内文学生涯”确乎可以从初次投稿这一天开始算起。 二 只有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才能明白“作家”这个字眼儿,在那个年代...